期刊文献+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还原论进路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作为最古老的哲学思考之一,尽管人们通常习惯于对人格同一性问题采用第三人称外部标准,或者持有宗教信念的人对其探讨也暗中预设一个不可还原论的"灵魂"。从而使问题变得无可辩驳。然而,由洛克奠定的第一人称记忆标准,经由巴特勒、雷德、休谟,直到以威廉姆斯和帕菲特为代表的当代分析哲学家的还原论进路,实际上构成了西方哲学家对该问题讨论的主流。这一进路在帕菲特那里达成了对人格同一性的问题消解,而它的背后却蕴含着旨在批判古典利已主义的目的论导向。本文工作仅限于按照还原论的内在逻辑来勾勒出这一进路的演进及其争论的内在关联。
作者 王球
出处 《世界哲学》 CSSCI 2007年第6期92-100,共9页 World Philosoph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 1(英)德里克·帕菲特(DerekParfit)著,王新生.理与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 2(英)约翰·洛克著,马昆.人类理解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 3[英]休谟(D·Hume) 著,关文运.人性论[M]商务印书馆,1980.

同被引文献7

  • 1John Locke.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M] . George Bell and Sons, 1902.
  • 2Jonathan Bennett. Learning from Six philosophers Descartes, Spinoza, Leibniz, Locke, Berkeley, Hume [ M ]. 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 3莱布尼兹.人类理智新论(上册)[M].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 4Dvid tium. A Treatise of Human Natm[ M]. China Social Sciences Fuhlishing House, 1999.
  • 5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 6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 7张桂权.试论形而上学与数学的关系——以笛卡尔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4):5-9. 被引量:2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