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特质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动力,传承并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特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是构建和谐文化的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价值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精神与"和合"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价值体系的基础。
作者
辛儒
王海
机构地区
河北大学博物馆
河北大学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
出处
《河北科技图苑》
2007年第5期43-45,共3页
Hebei Library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神特质
和谐社会
分类号
K892 [历史地理—民俗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96
同被引文献
1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李世涛.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与规范问题[J]
.学习与实践,2006(9):134-141.
被引量:33
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九四○年一月)[M]//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668.
3
王岗峰.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68-73.
被引量:8
4
蔡丰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4):64-69.
被引量:59
二级参考文献
7
1
苑利.
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学解读[J]
.江西社会科学,2005,25(3):127-135.
被引量:46
2
[2][英]马林诺斯基.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
[6]高福民,金煦.吴歌遗产集粹[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4
[8][德]霍克海姆,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5
柏拉图.理想国[M].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M].,2002.35.
6
尼各马可.数学引论第19章第一节[M].蒋孔阳.西方美学通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7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笫二卷[M].,..
共引文献
96
1
薛龙.
浅析三门峡地区传统文化对当地数字动画制作的作用[J]
.新商务周刊,2019,0(17):78-79.
2
王敏.
达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探析[J]
.传承,2012(8):74-75.
3
李桂云,缪悦.
学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9(S1):91-93.
被引量:8
4
马恒民.
人自身和谐发展语境下的孔子人性论[J]
.道德与文明,2006(6):8-10.
5
吴晓慧.
学习型社会与图书馆[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4):156-157.
6
于建业.
“和而不同”哲学思想在和谐校园助学体系建构中的现实价值[J]
.教育与职业,2007(20):41-43.
7
张世均.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7):137-140.
被引量:39
8
张博,程圩.
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人文地理,2008,23(1):74-79.
被引量:132
9
贾艳.
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2):87-88.
被引量:5
10
段德强.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蜀锦为例[J]
.商,2012(9):77-77.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
1
蔡丰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4):64-69.
被引量:59
引证文献
1
1
薛龙.
浅析三门峡地区传统文化对当地数字动画制作的作用[J]
.新商务周刊,2019,0(17):78-79.
1
论周恩来的和合精神[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1):72-77.
被引量:4
2
盘淼.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J]
.黑龙江史志,2014(5):338-339.
被引量:2
3
张乘宁.
名人故居的命运[J]
.政工研究动态,2009(21):45-45.
4
杨小伶.
多措并举、加强管理——记河北省迁安市有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J]
.中国商界:上半月,2013(2):381-381.
5
谭肇毅.
湘江战役红军思想政治工作[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1):25-29.
被引量:1
6
朱伟奇,王宁.
从《摩奴法论》看古代印度社会价值体系的悖论[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5):39-41.
被引量:2
7
郑晓峰.
建设美丽中国与移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
.黑龙江史志,2014(3).
8
林毅红.
基于数字化技术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工艺为例[J]
.民族艺术研究,2011,24(5):116-121.
被引量:25
9
赵德利.
庙会文化中的和合精神——以关陇地区传统庙会为例[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3):46-48.
被引量:1
10
杨汉民.
汉初陆贾的政治伦理思想[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2):76-77.
河北科技图苑
2007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