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1915—1916《新青年》的文学氛围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1915-1916年《新青年》对中国文学变革的反复摸索实在值得大书一笔。在此阶段,《新青年》通过"提出问题,有意引导"的方式,办了3件大事:(1)以"主义"命名文学,探索文学的范式转型和功能创新;(2)通过发表译著,介绍西方近代文学,纯化文学启蒙意识;(3)借助"通信"栏目的反复讨论,推动文学的"形式革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开始就以发布新思想为宗旨的《新青年》终不以经营文学为本事,过分强调"朴实无华"的文学发挥思想启蒙的作用,而不重视"精深伟大"文学的创作,限制了《新青年》的文学视野。
作者 李青果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中文系
出处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4-148,共5页 Academic Forum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5

  • 1胡适,陈独秀.通信.新青年,1916,(2).
  • 2张永言,陈独秀.通信.新青年,1915,(1).
  • 3陈嘏.《春潮》译者按.青年杂志,1915,(1).
  • 4陈独秀,张永言.通信.青年杂志,1916,(1).
  • 5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J].青年杂志,1915,1.
  • 6汝非.《托尔斯泰逃亡》译者曰.青年杂志,1915,(1).
  • 7胡适.《决斗》译者记.新青年,1916,(2).
  • 8《社告》[J].青年杂志,1915,1.
  • 9陈独秀,王统照.通信.新青年,1916,(2).
  • 10陈独秀,胡适.通信.新青年,1916,(2).

共引文献68

同被引文献36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