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诗性的还原与隐喻思维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隐喻语言渗透着情感,与远古人们面对自然的惊惧而释放的心智密切关联,是人类在蒙昧状态下的一种创造性思维,透着诗性智慧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诗学》从修辞学角度涉及到隐喻字的借用,维柯通过对"诗性的智慧"考察,发现了先于逻辑的隐喻语言,卡西尔将哲学研究引向语言和神话,赋予隐喻以诗性的内核。语言的根扎在隐喻上,隐喻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存在关系,催生了人的心智。
作者
吴加才
机构地区
江苏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6-79,共4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关键词
诗性
隐喻
相似性
替换性
还原理论
分类号
H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55
同被引文献
31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5
1
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73页,第81页,第23页,第113页,第28页.
2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9页.
3
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62页.
4
维柯 朱光潜译.《新科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428页.
5
特伦斯·霍克斯 高丙中译.《论隐喻》[M].昆仑出版社,1992年.第8、9、66、94页.
共引文献
55
1
陈浩.
隐喻认识论[J]
.修辞学习,2003(2):9-10.
被引量:1
2
李凤亮.
隐喻:修辞概念与诗性精神[J]
.中国比较文学,2004(3):140-150.
被引量:22
3
仲高.
西域神话意象的文化意义[J]
.民族文学研究,2004,22(4):71-75.
被引量:2
4
林树明.
性别意识与族群政治的复杂纠葛: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J]
.外国文学研究,2002,24(3):14-21.
被引量:28
5
洪鹭梅.
人鬼婚恋故事的文化思考[J]
.中国比较文学,2000(4):88-97.
被引量:10
6
顾海悦,曹燕,艾斐.
《圣经》及印第安Acoma部落中关于人类起源传说的跨文化研究[J]
.国外文学,2001(4):28-35.
被引量:1
7
王柯平.
柏拉图如何为诗辩护?[J]
.外国文学评论,2005(2):13-21.
被引量:3
8
王祖哲.
如何理解维柯的《新科学》[J]
.山东社会科学,2005(8):101-104.
被引量:3
9
马大康,胡勇.
从原始隐喻到诗性隐喻[J]
.学术月刊,2005,37(5):87-95.
被引量:2
10
杨朴.
美人原型的置换变形——回应程世和及对《荷塘月色》的原型批评[J]
.学术月刊,2006,38(1):129-135.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31
1
于海斌.
自然唤醒心灵 心灵回归自然——论瓦雷里诗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及运用[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S1):228-229.
被引量:1
2
哈建军.
论审美客体的主体性提升——以象征派诗歌为例[J]
.河西学院学报,2008,24(6):24-26.
被引量:1
3
许德金.
玄学诗中的奇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3):25-28.
被引量:1
4
汪少华.
通感·联想·认知[J]
.现代外语,2002,25(2):187-194.
被引量:64
5
束定芳.
论隐喻的诗歌功能[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3(6):12-16.
被引量:86
6
汪少华.
话语中的隐喻认知过程与阅读教学[J]
.外语教学,2005,26(2):42-46.
被引量:52
7
王寅.
再论语言的体验性——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J]
.山东外语教学,2005,26(2):3-8.
被引量:60
8
尹丽,刘波.
探索“象征主义”的现代资源[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2(4):35-41.
被引量:2
9
朱喜奎.
西方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149-151.
被引量:1
10
汪剑钊.
“我对着美看得太久”——读希腊诗人康斯坦丁诺斯·卡瓦菲斯[J]
.外国文学,2007(3):33-3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4
1
徐娟.
诗歌中意象隐喻的认知阐释[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2):21-23.
2
王牧群,任洪玲.
跨学科视域下诗学通感隐喻的哲学基础及审美特征[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09-112.
被引量:1
3
刘秀慧.
《淮南子》神话寓言的隐喻和象征[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10.
4
熊学军.
隐喻再诠释[J]
.作家,2013,0(03X):186-188.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郭春燕,夏云.
毛泽东诗词中的通感隐喻及英译研究[J]
.译苑新谭,2022,3(2):134-141.
1
张建华.
汉字的诗性智慧与汉字教学[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7(6):125-125.
2
朱德付.
“It型”分裂句还原新视角:主位·情态·极性[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6):70-73.
被引量:1
3
里克·诺亚克,王祥钢,许效礼.
语言的未来[J]
.英语世界,2016,0(8):90-95.
4
陈双.
日源借词对汉语及其背后汉文化的渗透[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5):75-79.
被引量:5
5
赵林娟.
卡西尔符号学中的隐喻[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43-144.
被引量:1
6
朱海萍.
论维柯的语言学研究方法[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5):65-67.
7
束定芳.
亚里斯多德与隐喻研究[J]
.外语研究,1996(1):13-17.
被引量:29
8
雷武锋.
论维柯的隐喻观[J]
.北方论丛,2008(6):60-63.
被引量:4
9
张桂宾.
浅谈童话语言[J]
.当代修辞学,1993(4):5-7.
10
王南.
从文化视角看日语的授受表达[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1):96-100.
被引量:11
文艺研究
2007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