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劳思光基源问题研究法得失之辨——兼论科学哲学对哲学史研究方法的启示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基源问题研究法是劳思光研究中国哲学史之特色,颇引争议。基源问题研究法强调以问题为核心,将史料进行理论还原再重建的思路,与维也纳学派建立统一科学的设想是很相似的。科学哲学研究科学理论的思路,可以通过变换研究对象而迁移到哲学史的研究中来,即将研究对象从科学理论变为哲学史中的诸学说理论。基源问题研究法之得失要从两大方面来看:一是该方法本身之得失,二是其具体运用是否恰当。
作者
陈世锋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10期48-51,共4页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关键词
劳思光
基源问题研究法
哲学史
分类号
B-49 [哲学宗教]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8
1
李翔海,卢兴.
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一个面相--从牟宗三、劳思光看港台地区的中国哲学研究[J]
.学术研究,2008(7):16-21.
被引量:2
2
柴文华.
劳思光的哲学史观和方法论解析[J]
.哲学动态,2015(6):28-36.
被引量:4
3
朱燕玲,廖晓炜.
劳思光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视域与局限[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2):215-221.
被引量:3
4
王汎森.
从哲学史到思想史——胡适的英文《中国思想史大纲》草稿[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13.
被引量:7
5
冯骏豪.
超越“中西”——劳思光的中西哲学沟通方法[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1):20-26.
被引量:1
6
唐尚元.
论劳思光对宋明儒学分派问题的研究[J]
.新西部(中旬·理论),2018(6):69-70.
被引量:1
7
柴文华,段澜涛.
论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中的“孟荀之辩”[J]
.求是学刊,2021,48(1):72-80.
被引量:1
8
李帆.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J]
.安徽史学,2003(4):53-57.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王豪.
港台学者劳思光的清代学术思想研究[J]
.台湾历史研究,2023(4):86-9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默言.
2023年内地学界中国台湾史研究综述[J]
.台湾历史研究,2024(2):101-110.
1
周娴.
论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中的“客观化”问题[J]
.文化学刊,2016(12):170-172.
2
罗贵绒.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探析[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391-396.
3
朱燕玲,廖晓炜.
劳思光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视域与局限[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2):215-221.
被引量:3
4
柴文华.
论劳思光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评价[J]
.哲学研究,2015(7):43-49.
被引量:4
5
卢兴.
牟宗三与劳思光儒学观之比较[J]
.齐鲁学刊,2008(5):36-40.
6
柴文华.
论劳思光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4):1-8.
被引量:1
7
高靖生.
科学理解与主体间性[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21(1):68-70.
8
易安.
第九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综述[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49-51.
9
郦全民.
探寻科学哲学研究的新方向[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2(1):9-10.
被引量:1
10
林安梧.
对于船山哲学几个问题之深层反思——从劳思光对船山哲学的误解说起[J]
.船山学刊,2003(4):5-8.
被引量:2
广西社会科学
2007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