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伤逝:复仇冲动过后的忏悔——从“阿随”的命名和结局谈起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伤逝》一直被认为是鲁迅最难阐释的小说文本之一,这跟他1925年前后的思想转化有关。一方面他仍坚持着韧性的生命哲学,但青年的沉沦和伤害也使他对长期坚守的进化论产生了怀疑,对寄予希望的青年甚至产生了复仇的冲动。从“阿随”的命名和结局可以看到涓生和子君之间的人性隔膜,他们爱情悲剧的内因———隔膜中的复仇。对于人与人之间永不停息的复仇,鲁迅借涓生和子君的形象表达了深深的忏悔。
作者
刘歆立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出处
《天府新论》
2007年第2期147-149,共3页
New Horizons from Tianfu
关键词
阿随
《伤逝》
复仇
忏悔
分类号
I210.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2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10
1
刘骥鹏.
一个人的战争——《野草·复仇》重解[J]
.鲁迅研究月刊,2005(7):12-18.
被引量:3
2
鲁迅.《野草》英文译书序[A].鲁迅全集:第4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345.
3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A].鲍昌,邱文治.鲁迅年谱[Z].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4
鲁迅.两地书·二[A].鲁迅全集:第7卷[M].31.
5
鲁迅.野草[A].鲁迅全集(一)[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6
鲁迅.两地书·九五[M].
7
高长虹.通信--给鲁迅先生[J].狂飙,1926,(2).
8
叶圣陶.倪焕之[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197.
9
陈亚亚.
外部的黑暗,还是黑暗的内部——鲁迅笔下女性深层心理活动分析[J]
.鲁迅研究月刊,2003(12):67-70.
被引量:3
10
郁达夫.回忆鲁迅[A].郁达夫选集:下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25.
二级参考文献
7
1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 陶铁柱译.《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309页.
2
《彷徨·伤逝》.
3
《彷徨·离婚》.
4
《彷徨·祝福》.
5
《呐喊·头发的故事》.
6
残雪.
[异端境界]之一 艺术复仇——读《铸剑》[J]
.书屋,1999,0(1):4-6.
被引量:4
7
丸尾常喜,秦弓.
复仇与埋葬——关于鲁迅的《铸剑》[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3):73-93.
被引量:19
共引文献
5
1
马志强.
从阿随的命名和结局看《伤逝》的复仇意识[J]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2):79-81.
2
袁兆艳,马东东.
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透过《倪焕之》解读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1(8):142-143.
被引量:1
3
张文利.
贾岛诗风及其构建艺术[J]
.固原师专学报,2002,23(1):12-15.
4
陆雨婷.
鲁迅与毕飞宇小说中的女性书写比较[J]
.文教资料,2015(36):119-121.
被引量:1
5
赵学勇,吕惠静.
新世纪《野草》研究与鲁迅研究转型[J]
.学习与探索,2016(11):152-161.
同被引文献
22
1
蓝棣之.
“万不可做将来的梦”──论《伤逝》[J]
.鲁迅研究月刊,1998(10):34-36.
被引量:13
2
何云贵.
近年来《伤逝》研究综述[J]
.鲁迅研究月刊,1997(9):28-31.
被引量:11
3
赵敬立.
唱歌一般的哭声,给旧我送葬──《伤逝》新解[J]
.鲁迅研究月刊,1996(11):16-24.
被引量:10
4
吴晓东.
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J]
.鲁迅研究动态,1989(1):12-18.
被引量:36
5
范伯群,曾华鹏.
切勿惊醒无路可走的昏睡者——论《伤逝》[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6(3):86-93.
被引量:3
6
薜毅.
无词的言语——论《野草》[J]
.文艺理论研究,1995(1):45-51.
被引量:2
7
谢菊.
《伤逝》解读[J]
.鲁迅研究月刊,2001(11):56-61.
被引量:13
8
宗先鸿.
论《伤逝》的创作意图与人物原型[J]
.鲁迅研究月刊,2005(11):41-45.
被引量:12
9
祝欣,李迎春.
抵达意义的探寻——近十年《伤逝》研究综述[J]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6):103-105.
被引量:7
10
沈敦忠.
《伤逝》研究方法述评[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105-107.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李国华.
腹语者的诗学:论鲁迅《伤逝》[J]
.现代中文学刊,2011(3):41-48.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李国华.
行动如何可能——鲁迅《故事新编》主体构建的逻辑及其方法[J]
.鲁迅研究月刊,2012(9):23-34.
被引量:4
2
顾甦泳.
作为“写者”的涓生——论鲁迅《伤逝》[J]
.新文学评论,2019,0(2):74-78.
3
孙慈姗.
被书写者的命运——从子君形象看《伤逝》对书写行为的反思[J]
.新文学评论,2019,0(2):79-84.
1
马志强.
从阿随的命名和结局看《伤逝》的复仇意识[J]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2):79-81.
2
黄书泉.
鲁迅的否定性爱情观——重读《伤逝》[J]
.当代小说,2009(6):49-50.
3
杨玲.
《伤逝》中子君悲剧原因探析[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3).
被引量:1
4
叶培培.
谈《伤逝》的爱情[J]
.希望月报(上),2008,0(2):13-13.
5
高露洋.
艰难爱情——论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J]
.北方文学(中),2013(11):28-28.
6
叶佳娜.
浅析《伤逝》爱情悲剧的原因[J]
.语文学刊,2016,36(20):90-91.
7
陈新平.
涓生和子君悲剧的心理原因初探[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1):210-214.
8
李林徽.
鲁迅笔下的灰、黑色知识分子形象[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9(5):57-61.
被引量:1
9
杨洁.
浅析《伤逝》爱情悲剧的原因[J]
.商情,2014(28):246-246.
10
和肖毅.
生存不了的离弃 刻骨铭心的悔恨——《伤逝》的爱情悲剧及其现实意义[J]
.参花(上),2013,0(12):140-141.
天府新论
2007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