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中的农业:以50年为视角的三个反题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国快速的农业集体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一更宏大的经济目标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不管是对是错,关于中国未来的大视野烙上了毛的印记,漠视这些更宽广的目标去评判1955-1956年农业集体化的高潮是错误的。这种集体化反映了一种外延式的增长,即依赖于劳动力动员,以一种由努克斯(Raguar Nurkse)的理论阐释过的方式来增加要素的供给和扩大农作物的播种面积。这种策略不可避免地要求官僚控制、强制和抑制农民的消费以及强行抽走农业剩余。这样的话,其结果就不应该依据建立在市场价格上的农业生产模式中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收入最大化、农民的劳动激励或者效率等规则去评价。在这一框架中,毛泽东之后的非集体化(decollectivization)和工农业平衡的重新调整可以看作是向农业内涵式增长策略的转变,这种策略是建立在(继承)由毛所留下来的物质遗产(灌溉和排水能力的扩张)的基础上的。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4-65,共12页 Modern Philosoph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2

  •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 2肯尼思·沃克(Kenneth R.Walker).“集体化回顾:1955年秋-1956年舂的社会主义高潮》,罗伯特·安希(Robert F.Ash)主编.《1949-1989年中国农业的发展:肯尼思·沃克论文集》(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49页.
  • 3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R.Lardy).《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83年)
  • 4郭益耀(Y.Y.Kueh).《中国农业的不稳定性:气候、技术与制度,1931-1991》(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 5亚历山大·埃克斯坦(Alexander Eckstein).《共产主义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纽约:McGraw-Hill,1966年)
  • 6德怀特·帕金斯(Dwight H.Perkins).《共产主义中国的市场控制与计划》,(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66年)
  • 7赵冈(Kang Chao).《共产主义中国的农业生产》(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70年)
  • 8肯尼思·沃克.《中国的粮食收购与消费》(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年).
  • 9彼得·怀尔斯(Peter J.D.Wiles).1962年.《共产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
  • 10唐·安东尼·(Anthony Tang).《农业政策与绩效》,亚历山大·埃克斯坦、沃尔特·加勒森(Waiter Galenson).亚历山大·埃克斯坦,沃尔特·加勒森(Waiter Galenson),刘大中(Ta-chung Liu)主编.《共产主义中国的经济趋势》(芝加哥:Aldine出版社,1968年),第460页.

二级参考文献6

共引文献13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