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78-279,共2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共引文献11
-
1郑炳林,屈直敏.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教团的道德观念初探[J].敦煌学辑刊,2006(2):91-101. 被引量:1
-
2杨勇,杨翼风.由缘起论看佛教伦理学及其现实意义[J].兰州学刊,2006(9):22-24. 被引量:1
-
3周红黎,陈普,吕花荣,郑进.傣医学因果联系观初探[J].医学与哲学(A),2008,29(5):25-26.
-
4席阿妮.对爱与真实的皈依——《受戒》中世俗化佛教之人生启示[J].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70-72.
-
5王新宏.感恩教育的理论发展及实践研究[J].理论导报,2014(2):45-48. 被引量:1
-
6陈力祥.论湖南永州阳明山文化彰显的四个基本维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35(8):27-31.
-
7向建京.理性主义视角下的“西游篇”[J].电影文学,2017(21):87-90.
-
8傅宗梅.道德经与心灵环保[J].青年与社会,2019,0(11):181-183.
-
9邱国亮,陈倩昀.儒、道、佛哲学伦理思想对中华武术陶染探微[J].武术研究,2023,8(8):28-32.
-
10翟一达.缅甸政治文化对其政治转型的影响探析[J].肇庆学院学报,2024,45(3):12-17.
同被引文献43
-
1张承晔,林胜群.影响社会人际和谐的畸变心理特质分析及其社会干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23(S1):19-20. 被引量:1
-
2龙立荣.层级回归方法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1):51-56. 被引量:40
-
3姜生.论道教生命伦理的价值原点[J].宗教学研究,1995(3):13-16. 被引量:3
-
4乐爱国.道教生态伦理:以生命为中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4(5):57-63. 被引量:6
-
5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950. 被引量:3630
-
6杨荔薇.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0(2):76-78. 被引量:11
-
7井然哲,覃正.企业集群系统自组织和谐发展探析[J].科学学研究,2005,23(4):550-554. 被引量:9
-
8武中哲.论技术与组织的和谐互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6):63-66. 被引量:9
-
9董雅丽,赵占恒.后现代管理范式下的组织和谐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6):155-156. 被引量:6
-
10杨国枢.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社会互动的观点[M].杨国枢/余安邦.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一九九二).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
二级引证文献15
-
1王华生,黄萼华.生死伦理的本土化诠释[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2):37-39.
-
2杨放,郭照江.医学伦理学新进展与发展设想[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9):890-892. 被引量:3
-
3陈喆,万文松.浅析生命和谐的伦理愿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8):68-70.
-
4朱海林.中国生命伦理学八大热点问题透视[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1-8. 被引量:4
-
5谢宗晓,林润辉,王兴起.用户参与对信息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影响——多重中介方法[J].管理科学,2013,26(3):65-76. 被引量:28
-
6李伟,司江伟.油田企业员工和谐心理评价体系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14,26(2):124-128.
-
7孙彦玲,王意.互动公平一定会促进员工的情感承诺吗?——一项以国有企业为样本的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16(3):92-98. 被引量:2
-
8张秋菊.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生命伦理思想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3):412-414. 被引量:3
-
9于维娜,樊耘,张婕,门一.需求-供给契合对组织认同影响的差异性研究[J].管理科学,2015,28(6):65-79. 被引量:8
-
10李骄,亢泽峰.医疗环境中的生命伦理学[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6,44(6):701-703. 被引量:4
-
1《杂阿含经》节选译白[J].广东佛教,2000(4):1-11.
-
2《杂阿含经》节选译白[J].广东佛教,2000(3):1-6.
-
3杜国伟.从《杂阿含经》来看佛陀对当时印度四种姓的看法[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0(4):37-38.
-
4王鹤琴.佛教对烦恼的认知——基于汉译《杂阿含经》的考察[J].五台山研究,2015(2):15-19.
-
5法语宝训[J].浙江佛教,2001(3):97-97.
-
6学诚法师.第二支箭和重新开始[J].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3(11):37-37.
-
7邵晓敢.《杂阿含经》节选译白(碛砂藏本卷四:第1、2、4、9、13、14经)[J].广东佛教,2000(5):1-9.
-
8刘宋沙门求那跋陀罗,邵晓敢.《杂阿含经》节选译白[J].广东佛教,2001(1):2-11.
-
9邵晓敢.《杂阿含经》节选译白(碛砂藏本卷八:[2]、[8]、[10]、[12]、[19]、[22]、[23]、[31]、[37]经)[J].广东佛教,2001(2):1-9.
-
10法语宝训[J].浙江佛教,2000(4):146-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