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反思与前瞻——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述评
被引量:9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15-318,共4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同被引文献68
-
1薛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变迁研究[J].理论月刊,2009(4):12-14. 被引量:3
-
2崔新建.从创造性应用到应用性创造[J].哲学动态,2004(8):8-10. 被引量:6
-
3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问题与视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1):27-33. 被引量:21
-
4俞吾金.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兼答杨学功先生[J].哲学研究,2002(11):16-21. 被引量:61
-
5孙正聿.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他——关于文科研究的几点体会[J].学术界,2005(2):7-22. 被引量:41
-
6朱兰芝.论马克思的物质概念[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4):3-9. 被引量:3
-
7《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总目[J].中国社会科学,2006(6):199-201. 被引量:1
-
8姚顺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误读及其方法论根源[J].现代哲学,2007(2):5-10. 被引量:11
-
9林安梧,欧阳康,邓晓芒,郭齐勇.中国哲学的未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流与互动(上)[J].学术月刊,2007,39(4):27-36. 被引量:12
-
10林安梧,欧阳康,邓晓芒,郭齐勇,梁林军(记录整理).中国哲学的未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流与互动(下)[J].学术月刊,2007,39(5):26-33.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9
-
1韩璐,史小宁.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原话就像蝙蝠”?——对马克思经典文本内在差异性的解释学分析[J].思想理论战线,2022(6):46-55.
-
2董云峰,王月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中国化刍议[J].云南社会科学,2008(S1):183-184.
-
3谢俊.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的思考[J].哲学研究,2008(5):29-32. 被引量:6
-
4袁凌新.富饶的学术与贫困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学术与思想的迷误[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5):31-36. 被引量:1
-
5张学广,罗晓娥.三十年来国内西方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影响[J].理论导刊,2009(6):36-37.
-
6丁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与路径选择[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27(5):25-29. 被引量:3
-
7蒋楼.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基于近年中国学界三次重要哲学论坛和研讨会[J].江汉学术,2013,32(2):123-128.
-
8蒋楼.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问题的生成逻辑与前提反思[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2):10-13. 被引量:1
-
9蒋楼.学术共同体的哲学研究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概念前提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3(1):27-3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2
-
1赵志浩.200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新动向综述[J].大连干部学刊,2009,25(3):37-40.
-
2赵志浩.2008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2):18-24. 被引量:3
-
3卜祥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辨误[J].学术月刊,2009,41(4):34-39. 被引量:3
-
4郝立新,严国红,马骁毅.近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前沿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6):136-147. 被引量:8
-
5姜喜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学术意义——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保持张力与平衡[J].社会科学研究,2011(3):111-116. 被引量:3
-
6余卫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热点问题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8):153-158. 被引量:6
-
7蒋楼.中国人文学术复兴之“哲学梦”的理论探析[J].武陵学刊,2015,40(6):34-38.
-
8刘伟.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权威建设[J].理论探索,2016(6):46-51. 被引量:11
-
9杨松.全球金融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的构建[J].当代法学,2017,31(6):106-115. 被引量:11
-
10周婧.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研究[J].读天下,2016,0(21):202-202.
-
1车玉玲.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综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0(3):203-204. 被引量:3
-
2戴圣鹏,熊富标.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第十二届马克思哲学论坛述评[J].江汉论坛,2012(12):138-139.
-
3戴圣鹏.第十二届马克思哲学论坛[J].学术界,2012(11).
-
4刘锦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综述[J].哲学研究,2008(12):120-121.
-
5何礼利.创造性学习的读书原则[J].零陵学院学报,1997(1):35-38.
-
6徐勤乐,李庆喜.思想“思想者”的路径[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293-294.
-
7王迪.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8):210-211.
-
8李晓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J].活力,2009(07X):257-257.
-
9李凯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35-36. 被引量:9
-
10刘芳君.理论教育大众化的两个视角[J].政工学刊,2011(9):7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