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儒家和谐观与和谐社会构建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儒家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哲学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资源,其政通人和、取财有道、修身为本、明于人伦、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
刘辉
邵汉明
机构地区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50-155,共6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金
2006年国家基金项目"大众儒学"(编号:06BZX041)阶段性成果
2006年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儒学与和谐社会构建"(编号:2006079)研究成果
关键词
儒家
政通人和
取财有道
修身为本
明于人伦
天人合一
分类号
C91-0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25
同被引文献
42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7
参考文献
4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
蒙培元.人与自然[M].人民出版社,2004.
3
.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4
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9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共引文献
125
1
丁为祥,宁新昌.
朱子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特征[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39-45.
2
白欲晓.
从《横渠易说》到《正蒙》——张载哲学本体理论的建构与发展[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46-51.
被引量:5
3
刘强.
张载与韩国南冥之气论比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52-55.
4
李承贵.
张载的佛教观及其启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4(6):63-69.
被引量:5
5
惠吉兴.
宋代礼治论[J]
.史学月刊,2002(9):36-41.
被引量:2
6
丁为祥.
叩问良知的“不能”——关于儒家道德理性的反思与检讨[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3):13-19.
被引量:1
7
刘琼.
简析中国古代生态道德思想[J]
.理论月刊,2005(6):58-60.
8
李承贵.
二程的佛教观及其思想史意义[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42(3):106-113.
被引量:5
9
刘培.
论理学思潮对北宋中期辞赋的影响[J]
.山东社会科学,2005(8):89-92.
被引量:2
10
张艳清.
理学“性即理”的儒道根源[J]
.理论学刊,2005(9):98-100.
同被引文献
42
1
杨庆中.
评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体系[J]
.社会科学家,1999,14(5):57-61.
被引量:5
2
陈来.
道德的生态观──宋明儒学仁说的生态面向及其现代诠释[J]
.中国哲学史,1999(2):3-9.
被引量:14
3
汤一介.
“太和”观念对当今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J]
.中国哲学史,1998(1):3-5.
被引量:15
4
张岱年.
漫谈和合[J]
.社会科学研究,1997(5):55-55.
被引量:40
5
郝海涛.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及其当代价值[J]
.理论探索,2006(1):23-25.
被引量:7
6
杨洪林.
《周易》“太和”哲学思想与当代社会和谐[J]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4):6-9.
被引量:4
7
胡军.
“太和”理念的现代解读[J]
.民主,2006(12):27-30.
被引量:1
8
李景林.
差序格局与“太和”理念——儒学“和”、“太和”观念的理论内涵与思想特色[J]
.江汉论坛,2007(2):21-26.
被引量:4
9
刘鄂培.《“兼和”--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的精髓》[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4).
10
闻一多.《五四历史座谈》,《闻一多全集》第2卷,367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引证文献
4
1
王殿明,路紫,刘景岭.
我国“和”文化思想内涵与研究体系评述[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3):42-45.
被引量:6
2
李乐平,姚皓华.
闻一多对孔子及儒家思想认识的前后差异探析[J]
.山东社会科学,2013(12):49-53.
3
刘辉.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的生态文明理念殊途同归[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5(5):20-22.
被引量:1
4
胡建华.
论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文化基础的实践性价值——基于传统和合文化内涵与功能的实践理性回归分析视角[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28(1):58-61.
二级引证文献
7
1
王殿明,刘红.
论我国“和”文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89-91.
2
刘名森.
浅论“和”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应用[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2):33-37.
3
王倩.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和”文化的当代追求[J]
.新西部,2019,0(20):9-10.
4
丁凌,王成.
“和”思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悟价值[J]
.学习与探索,2020,0(1):51-57.
被引量:8
5
马文杰.
中国武术“和”文化诠释理路[J]
.体育文化导刊,2020(10):66-71.
被引量:2
6
方乃湫.
浅谈“天人合一”思想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
.绿色环保建材,2018,0(4):37-37.
7
周晓林.
幼儿园节庆活动精神底蕴[J]
.教育,2015(30).
1
冯夕永.
小谈领导之“体”[J]
.山东农机化,2010(4):38-38.
2
郝镇华,冯德科.
同心共筑中国梦楹联[J]
.山西老年,2014(1):53-53.
3
王海利.
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意义[J]
.理论界,2007(4):34-35.
4
发刊词[J]
.天府新论,1985(1):1-1.
5
李兆俊.
用人德为先[J]
.党员干部之友,2002,0(11):52-52.
6
曹和修,罗忠贤.
让你的讲话更富哲理性[J]
.领导科学,2005(20):34-35.
7
李永泉.
努力营造良好的办公环境[J]
.秘书工作,1996,0(9):20-20.
被引量:1
8
熊宪光,柴剑虹.
也辨“越明年”[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1):92-92.
被引量:1
9
刘文宁.
和谐随想 新春企盼[J]
.今日南国,2007(3):1-1.
10
竞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关于“华夏”的再思考[J]
.华夏文化,2012(1):18-19.
山东社会科学
2007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