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律赋的文体特征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律赋讲求声律,与"古赋"相对。它源于六朝骈赋,形成于唐代,并因"科举试赋"的制度而盛行于唐、宋、清三朝。律赋在韵律、平仄、句法、结构等方面,都有其特殊要求,因而带有明显的程式化特征,但各时代的律赋在程式上也不尽相同。律赋因科举而兴,科举以律赋为用,律赋对后来八股文的形式和作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
郭建勋
毛锦群
机构地区
湖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68,共8页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关键词
律赋
科举
程式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9
1
元·祝尧.《古赋辨体》卷7,文渊阁四库全书版.
2
宋·王铚.《四六话·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版.
3
宋·王谠.《唐语林校证》第231条,周勋初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
4
李调元.《赋话》卷2,丛书集成本.
5
宋·王栐.《燕翼诒谋辣》,文渊阁四库全书版.
6
侯心斋.《律赋约言》,转引自詹杭伦.《清代律赋新论》,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7
刘熙载.《艺概》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8
潘世恩.《律赋正宗·论赋十七则》,道光二年镌,凤池园藏版.
9
黄侃著,周勋初导读.《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共引文献
4
1
潘务正.
林联桂《见星庐赋话》与嘉道之际馆阁赋风[J]
.文学遗产,2010(5):119-128.
被引量:3
2
许结.
清代赋论“禁体”说[J]
.江淮论坛,2011(5):5-14.
被引量:5
3
孙福轩.
戴纶喆《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与清末赋学[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3):93-102.
被引量:3
4
许结.
从“礼法”到“技法”——赋体创作论的考述与省思[J]
.中国社会科学,2016(10):153-174.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23
1
朱瑞熙.
宋元的时文——八股文的雏形[J]
.历史研究,1990(3):29-43.
被引量:26
2
马先彦.
科举考试内容与评判标准的首次匡定——对王安石科举改革的几点思考[J]
.贵州社会科学,1998(6):87-92.
被引量:3
3
刘海峰.
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7(4):1-6.
被引量:36
4
季卫东.
法治与选择[J]
.中外法学,1993,5(4):13-21.
被引量:40
5
张隆溪.
乌托邦:观念与实践[J]
.读书,1998,0(12):63-70.
被引量:23
6
祝尚书.
“举子事业”与“君子事业”——论宋代科举考试与文学发展的关系[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4(4):75-84.
被引量:8
7
龙宗智.
“相对合理主义”及其局限性[J]
.现代法学,2002,24(4):3-11.
被引量:48
8
孙洪升.
论唐宋时期的茶叶消费与茶文化的发端[J]
.古今农业,2006(4):89-100.
被引量:7
9
刘海峰.
科举研究与高考改革[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7(5):64-71.
被引量:33
10
王叔瓒,王冰莹.茶经·茶道·茶药方[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引证文献
3
1
张彦.
新世纪以来唐代律赋研究综述(2000—2014)[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31(8):85-90.
2
周圣弘,黄灿.
唐宋茶赋研究[J]
.农业考古,2015,0(5):37-45.
被引量:5
3
陈兴德.
“乌托邦”“次劣原则”与科举评价[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8(5):93-10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6
1
张文莉,张建兵.
唐宋时期咏茶诗词研究[J]
.福建茶叶,2016,38(12):316-317.
被引量:3
2
吴健峰.
唐代“咏茶”的文学内容及风格研究[J]
.福建茶叶,2017,39(9):355-356.
被引量:1
3
王汉杰,司书娟,朱建军.
唐宋诗词中“茶意象”的心理内涵[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12):732-745.
被引量:4
4
郑毅.
方岳茶诗茶赋读解[J]
.徽州社会科学,2022(2):58-61.
5
李静,胡匡迪.
我国茶赋艺术发展历程与文化体现[J]
.福建茶叶,2024,46(5):188-190.
6
孙锦鑫.
论明代八股文考试利弊及其当代启示[J]
.汉字文化,2019(14):22-23.
被引量:18
1
解陆陆.
《幽怪诗谭》“邂逅型”程式化情节结构浅论[J]
.青春岁月,2013,0(20):23-23.
2
陈南先.
能唱的诗——歌词的写作技巧[J]
.写作,2010(5):6-8.
3
何易展.
“四杰”骈赋的律化倾向及与六朝骈赋的差异[J]
.许昌学院学报,2008,27(4):49-51.
4
陈鹏.
论六朝赋的骈化及其艺术成就[J]
.湖北社会科学,2009(9):135-138.
被引量:2
5
余世锋.
“三言”中文化模式的程式化特征[J]
.文史博览,2006(12X):14-15.
6
门修鹏.
试论先秦散体赋到六朝骈赋的嬗变[J]
.青春岁月,2013,0(14):26-26.
7
吴越泽.
浅谈戏曲艺术的程式与个性[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5):109-110.
8
郭慧杰.
沈炯《归魂赋》的叙事艺术[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6):103-107.
9
张海明.
李清照《词论》的再评价[J]
.中国文化研究,2005(2):75-87.
被引量:8
10
云海.
最后一封情书[J]
.上海故事,2007,0(3):71-74.
中国文化研究
2007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