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构建选择指数遴选组成性状的指标
出处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4-268,共5页
Soybean Science
-
1黄英杰,林润年.黍子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影响的效应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1993,18(4):31-33. 被引量:11
-
2郑秀平,林强,吴志源,周天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新育成4个优质不育系[J].杂交水稻,2006,21(2):77-77. 被引量:1
-
3Madh.,D,程仲华.甘蔗产量和糖产量组成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J].四川甘蔗,1991(2):56-58.
-
4孙海艳,蔡一林,王国强,王久光,樊晋华.10个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玉米科学,2006,14(4):61-63. 被引量:20
-
5李云,宋吉轩,邓宽平,黄团.贵州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0):12-13. 被引量:4
-
6杨俊朋,郭微,王建和,于春玲,孙明月,林波,李小伟.优质水稻新品种春承101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08(5):69-70.
-
7余先驹,王秀全,何丹,刘昌明,何国权.玉米自交系根系性状遗传初步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4):426-429. 被引量:13
-
8李虎林.玉米若干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1990,17(1):68-74. 被引量:4
-
9庞胜群,郑群,辛建华,吉雪花,李新,刘颖.加工番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长江蔬菜,2010(22):26-28. 被引量:12
-
10杨健.硬红粒冬小麦群体选择性状与籽粒蛋白质含量间的关系[J].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95(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