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1-174,共4页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共引文献7
-
1曾艳兵.西方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渊源及其特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1-15. 被引量:10
-
2李淑春.长歌当哭——浅谈《卡迪什》的艺术特色[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4(5):79-80.
-
3耿纪永.“道非道”:美国垮掉派诗人与佛禅[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9(3):82-86. 被引量:8
-
4张剑.《北京即兴》、东方与抗议文化:解读艾伦·金斯堡的“中国作品”[J].外国文学,2014(3):122-129. 被引量:1
-
5曾艳兵.西方后现代主义诗歌论略[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8(1):41-45. 被引量:3
-
6杨静,郑燕虹.艾伦·金斯伯格的诗歌朗诵表演——艺术特征与对美国诗坛及社会的影响[J].外国语言与文化,2021,5(4):30-38. 被引量:1
-
7程爽,矫威.艾伦·金斯伯格在中国学界的接受[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83-88.
同被引文献11
-
1胡语方.从文学的功能看文学的源起[J].青海社会科学,1999(1):71-75. 被引量:3
-
2黄修齐.语言诗:无所指的写作[J].外国语,1996,19(4):45-47. 被引量:3
-
3陶媛媛.“中国当代诗歌现状研讨会”评说诗歌困境[J].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1(4):1-1. 被引量:1
-
4郜元宝.离开诗──关于诗篇、诗人、传统和语言的一次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2(2):32-39. 被引量:6
-
5施琴.传播与当代诗歌[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397-399. 被引量:2
-
6聂珍钊.查尔斯·伯恩斯坦教授访谈录(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07,29(2):10-19. 被引量:26
-
7利维.莱托.查尔斯·伯恩斯坦:挑战诗的理念(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07,29(2):20-22. 被引量:3
-
8苏晖,溪云.美国诗歌百年回顾与反思——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外国文学研究,2007,29(4):171-174. 被引量:2
-
9张子清著.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M].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
-
10刘绪贻等著.战后美国史[M]. 人民出版社, 1989
-
1蔡燕.《霍小玉传》与《李娃传》女性形象审美比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20(2):51-54. 被引量:7
-
2黄晶,赵云峰.简论中西悲剧的审美差异——《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审美比较[J].阅读与写作,2008(4):23-25. 被引量:2
-
3苏萌.中日文化对比研究——唐诗与和歌的审美比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7):277-278.
-
4张凤梅.文学与影视的审美比较——以《倾城之恋》为例[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4,0(7):87-88.
-
5高多祥.融合·差异·独具魅力——电视散文与文学散文的审美比较及审美追求[J].当代电视,2004(7):52-53.
-
6周湘萍.意境——意象派诗歌难以企及的境界——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诗歌的审美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3(2):84-87. 被引量:2
-
7奇怪的两姐妹[J].生命与灾害,2016,0(6):43-43.
-
8陈茜.《忘情》与《倾城之恋》的审美比较[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3(1):121-124. 被引量:1
-
9李沁园.苍凉的无常人生——试析张爱玲与白先勇小说中的命运和人性[J].青年文学家,2011,0(16):209-211. 被引量:1
-
10董辅华.论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审美比较[J].电影文学,2013(12):52-53.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