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1997年第9期76-79,共4页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同被引文献16
1 郑刚.亚洲“四小龙”科技发展模式的得失及对中国的启示[J] .科学管理研究,1998,16(6):73-75. 被引量:3
2 徐彦惠.浅谈日本技术引进及对我们的启示[J] .日本问题研究,1997,11(2):30-32. 被引量:1
3 陈雯.中、马、泰三国电子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出口竞争力[J] .国际贸易问题,2005(1):49-54. 被引量:4
4 王国跃,衡朝阳,魏景赋.技术引进的日韩模式分析及我国发展战略[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1):66-68. 被引量:9
5 王士录.云南省与东盟开展科技合作的三个基本认识问题[J] .云南社会科学,2005(3):67-71. 被引量:3
6 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Dimitrios Konstadakopulos, (2002) "Challenge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for ASEAN-Intra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ASEAN Economic Bulletin, Volume 19 Number 1 (April 2002).
8 Fabrizio Cesaroni.,(2003)"Technology Strategie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ume 7, Number2 (June 2003) .
9 冯梅.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的技术转移与扩散[J] .中国工业经济,1997(11):76-79. 被引量:11
10 赵和曼.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J] .东南亚纵横,1999(Z1):38-4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0
1 张远峰,郭凤.试论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机理[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7(3):120-122. 被引量:1
2 田燕飞.技术引进模式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 .中国商界,2009(10):105-105.
3 金雪军,欧朝敏,李杨.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引进与R&D投入[J] .科学学研究,2006,24(5):702-705. 被引量:33
4 许继琴,潘丹,黄亮.宁波市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1(5):67-72. 被引量:4
5 何永达.R&D投入、技术引进与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J] .企业经济,2008,27(10):19-22. 被引量:8
6 闻雯,胡登峰,胡成宝.技术引进与我国工业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J] .技术经济,2010,29(4):17-21. 被引量:2
7 吕玉花,毛健.东亚各国(地区)技术引进对河南省的启示——基于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的视角[J] .全国商情,2010(12):3-3. 被引量:1
8 赵小芸,芮明杰.上海以高新技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2012,24(2):63-69. 被引量:10
9 李艳.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信息技术供应链的演化仿真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3):113-118. 被引量:2
10 姜辉.美国出口管制政策与我国技术引进路径演变[J] .经济地理,2018,0(1):112-119. 被引量:17
1 原毅军,赵蒙.绿色技术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J] .工业技术经济,2014,33(3):97-104. 被引量:6
2 张树明.我国企业技术引进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106-109.
3 郑雨.中小企业的技术引进与创新[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0(9):125-126.
4 刘帮成.技术引进与创新能力:基于技术引进方跨职能部门间的沟通模式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9(8):453-455. 被引量:2
5 彭建平,张哲彰.基于企业间共性技术引进与创新的产业升级研究——以台湾资讯产业为例[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4):1-5.
6 李柏洲,李新.企业技术获取模式、技术进步与创新产出——基于技术进步中介效应检验及区域差异对比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11):161-171. 被引量: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