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被引量: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现代化和全球化语境下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文章首先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两种思路进行探讨,确定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的具体存在的基础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遵循的真实原则、生态原则、人本原则和发展原则。
作者
李昕
机构地区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出处
《兰州学刊》
2007年第12期181-183,共3页
基金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博士生论文资助专项"资助
编号:ZZ0604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真实原则
生态原则
人本原则
发展原则
分类号
G114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529
同被引文献
71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28
参考文献
6
1
陈勤建.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若干问题[J]
.江西社会科学,2005,25(2):110-120.
被引量:39
2
李华明.
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原生态保护法则[J]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2(2):3-8.
被引量:3
3
吴文科.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性原则[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3(2):113-118.
被引量:18
4
贺学君.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2005,25(2):103-109.
被引量:472
5
朱祥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基本原则──生态法范式的视角[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2):98-101.
被引量:9
6
李伟.
乌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原则[J]
.重庆社会科学,2006(9):119-122.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刘魁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4):1-8.
被引量:247
2
张卫民.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探究[J]
.民族艺术研究,2005,18(5):75-78.
被引量:52
3
岳健,穆桂金,杨发相,崔卫国,张广妮.
关于流域问题的讨论[J]
.干旱区地理,2005,28(6):775-780.
被引量:24
4
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31.
5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6
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M].郭凡,邹和,译.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7
拉兹洛E.进化,广义综合理论[M].闵家胤,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89.
8
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平[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65.
9
魏伊丝.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M].汪劲,于方,王鑫海,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0
向维凌,黄晓京.当代人类学概要[M].杭州:浙江出版社,1986:283.
共引文献
529
1
肖陶荣,朱智伟.
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策略研究——以滇越铁路为例[J]
.新闻传播,2023(22):33-35.
被引量:1
2
李英,赵晓晓,朱亚成.
西藏当雄县“当吉仁”赛马会文化内涵及保护路径研究[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4):143-148.
被引量:2
3
石心玥.
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保护模式探析——以西泠印社对“中国篆刻艺术”的保护为例[J]
.西泠艺丛,2020(2):60-64.
4
杨欢.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博物馆展览工作新思路——以南京城墙为例[J]
.文化学刊,2021(4):29-32.
被引量:1
5
卫景宜.
珠三角非遗咸水歌的知识产权介入保护[J]
.岭南音乐,2023(6):60-64.
6
平锋,王琳.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地方性逻辑——以天等壮族霜降节为例[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4):125-130.
被引量:3
7
孙九霞.
抽离与回归的交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之路[J]
.贵州社会科学,2023(8):91-98.
被引量:4
8
吕青,艾霞.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几点思考——以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为例[J]
.科技信息,2008(24):508-509.
被引量:6
9
刘金萍,贾鸿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S1):170-172.
被引量:16
10
管纪尧.
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法律保护的完善[J]
.西部法学评论,2008(S1):137-138.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71
1
王公龙.
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J]
.探索与争鸣,2001(9):37-39.
被引量:24
2
陈兴贵.
再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种方式[J]
.传承,2009,0(16):166-168.
被引量:13
3
贺学君.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2005,25(2):103-109.
被引量:472
4
李淑敏,李荣启.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J]
.船山学刊,2005(3):173-175.
被引量:21
5
蔡丰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4):64-69.
被引量:60
6
祁庆富.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
.西北民族研究,2006(3):114-123.
被引量:361
7
苑利,顾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J]
.学习与实践,2006(11):118-128.
被引量:113
8
龙先琼.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及其保护原则的理论思考[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5):47-52.
被引量:44
9
李金齐.
文化安全释义[J]
.思想战线,2007,33(3):99-103.
被引量:20
10
齐爱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法律问题[J]
.电子知识产权,2007(5):22-25.
被引量:26
引证文献
12
1
颜峰.
论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以青岛地区为例[J]
.文化学刊,2011(6):116-119.
被引量:4
2
付璐,于彦博.
赫哲族萨满乐器的形韵摭谈[J]
.社会科学战线,2012(9):266-267.
3
墨绍山.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进展、议题及趋势——基于2011年相关面板数据的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6):54-62.
被引量:4
4
张野.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4):582-586.
被引量:1
5
曾钰诚,刘叶生.
文化安全视域下我国“非遗”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法律原则探析[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6):44-47.
6
付春晓.
“非遗”保护背景下泰伯庙会文化发展初探[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6):104-108.
被引量:1
7
沈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对策与研究[J]
.音乐创作,2017(3):188-189.
被引量:4
8
万兆彬.
基于协同创新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模式研究[J]
.青海民族研究,2017,28(2):71-75.
被引量:13
9
荣梅娟,张磊.
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
.新校园(上旬刊),2018,0(10):78-78.
10
詹晓悦.
基于生命联系的潮州歌册保护模式探析[J]
.神州,2019,0(13):10-11.
二级引证文献
28
1
张波.
地方高校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的策略——桐城师专传承和发展“桐城歌”实践探析[J]
.新余学院学报,2016,21(3):77-79.
被引量:1
2
李谋涛,罗子豪.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民俗体育的保护研究[J]
.皖西学院学报,2016,32(5):147-151.
被引量:8
3
李春艳,刘敏惠,纪元霞.
国内外口承文化保存研究对我国彝族口承文化数字化保存的启示[J]
.云南图书馆,2018,0(1):77-82.
4
张红霞.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素及模式创新[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5):4-5.
被引量:1
5
刘杉,张凯莉,周政旭,周曦.
中国西南地区民族聚落景观研究动态及其进展[J]
.中国城市林业,2018,16(5):7-10.
被引量:4
6
白鹭,王冉.
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广西程阳八寨为例[J]
.当代旅游,2019(6):50-51.
7
吴黎,马丽娜.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体育协同发展及路径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7,7(20):253-254.
被引量:3
8
郝文军,陈托兄.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4):146-151.
9
陈炜,沙润桐.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J]
.百色学院学报,2019,32(2):108-114.
被引量:2
10
哈那.
非遗传承人才在高校中的培养模式研究及创新[J]
.文化产业,2019,0(4):58-59.
被引量:4
1
付秀荣.
当代中国文化选择构想[J]
.广西社会科学,2004(6):178-180.
被引量:4
2
刘筠,孙众超.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人本原则[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117-120.
被引量:3
3
秦宁波.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原则[J]
.清江论坛,2013(2):53-58.
4
李承贵.
当代文化建设的生态视域[J]
.求实,2003(10):22-25.
被引量:6
5
白娜.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中国市场,2016(21):154-155.
被引量:4
6
何小霞.
生态视角下的文化发展[J]
.前沿,2005(12):239-242.
被引量:4
7
罗伯托·格兰迪.
从文化城市到创意城市[J]
.杭州(生活品质),2011,0(2):30-31.
8
刘永明.
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上)[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1):191-199.
被引量:36
9
李银兵,沙蓉,李满华.
花腰傣花街节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基于节日“申遗”的视角[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1):32-36.
10
刘永明.
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2):183-190.
被引量:19
兰州学刊
2007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