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关于排除传闻证据的理由、范围和意义的思考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我国,传闻证据规则本身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传闻"的危险。因此,在建构我国传闻证据规则时,应首先将这些"传闻"排除。排除传闻证据的主要理由并不是传闻证据不真实和不可靠,而是若采纳该证据就剥夺了被告人的宪法性权利——对质询问权;传闻证据规则的例外也不应当仅仅是指证人出庭作证不能,至少还包括迟缓的对质询问、先前的对质询问、双方当事人同意等,而且这些例外还必须符合其他特定条件;传闻证据规则的确立无助于解决证人不出庭作证问题,恰恰相反,证人出庭作证是传闻证据规则得以运行的前提。
出处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64-69,共6页 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13

  • 1宋英辉,吴宏耀.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三[J].人民检察,2001(6):59-62. 被引量:20
  • 2胡夏冰.为什么强制证人到庭作证——兼论完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的基本思路[J].法学评论,2002,20(3):108-114. 被引量:54
  • 3[美]乔恩·R·华尔兹 何家弘译.《刑事证据大全》[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第346页,第353页.
  • 4[德]ClausRoxin 吴丽琪译.《德国刑事诉讼法》[M].三民书局,1998年版.第616页.
  • 5黄东熊 吴景芳.《刑事诉讼法论》[M].三民书局,2001年版.第475页.
  • 6[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4页.
  • 7林山田.“论刑事程序原则”[J].台大法学论丛,(2):122-122.
  • 8德国刑事诉讼法第226条, 第231条, 第243条, 第249条, 第257条, 第258条, 第251条, 第253条, 第254条.
  • 9I. Younger, An Irreverent Introduction to Hearsay, at David M. Paciocco & Lee Stuesser, The Law of Evidence, Irwin Law (1996), p.59.
  • 10Peter Gillies, Law of Evidence in Australia (2nd Ed. ), Legal Book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Pry Ltd (1987), p. 279.

共引文献175

同被引文献8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