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消费时代的儿子”——对余华《兄弟》“上海复旦声音”的批评
被引量:
1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余华的《兄弟》是好作品还是坏作品?当代批评家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然,一部作品,尤其是知名作家的作品,引起人们的争议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兄弟》作品引起的巨大争议,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作者余华在当代文坛的重要位置以及批评家、读者对他的巨大期待。众多批评家对于《兄弟》的巨大认知歧议以及褒贬两重天的截然相反评价,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疑问。
作者
张丽军
机构地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7-132,共6页
关键词
《兄弟》
批评家
余华
消费时代
声音
上海
儿子
哈姆雷特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9
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178
同被引文献
139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32
参考文献
19
1
余华.
文学不是空中楼阁——在复旦大学的演讲[J]
.文艺争鸣,2007(2):106-115.
被引量:18
2
潘盛.
“李光头是一个民间英雄”——余华《兄弟》座谈会纪要[J]
.文艺争鸣,2007(2):84-92.
被引量:18
3
郜元宝.《我欢迎余华的“重复”-评<兄弟>上》,《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9月16日.
4
余华,张清华.
“混乱”与我们时代的美学[J]
.上海文学,2007(3):83-89.
被引量:21
5
郜元宝.《为<兄弟>辩护到底》,《新京报》,2006年4月16日.
6
陈思和.
我对《兄弟》的解读[J]
.文艺争鸣,2007(2):55-64.
被引量:51
7
余华.《飞翔和变形-关于文学作品中的想象(一)》,见余华博客.
8
余华.《作家再荒诞也比不过现实荒诞》,见新浪读书,http://book.sina.com.cn.
9
张新颖,刘志荣.
“内在于”时代的实感经验及其“冒犯”性——谈《兄弟》触及的一些基本问题[J]
.文艺争鸣,2007(2):70-81.
被引量:15
10
洪治纲,余华.
回到现实,回到存在——关于长篇小说《兄弟》的对话[J]
.南方文坛,2006(3):30-35.
被引量:38
二级参考文献
19
1
景雯.
死亡事件与报复模式[J]
.当代作家评论,2007(2):76-81.
被引量:1
2
术术 丁立华.《余华:"正面强攻"我们的时代》[N].新京报,2005年7月22日.
3
《傲慢与偏见-清点“韩白之争”》,《南方周末》,2006年4月6日.
4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莎士比亚全集》第5卷,朱生豪译.译林出版社,1998年,352页.
5
周作人.《上下身》,收《雨天的书》,止庵枝订“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6
《为余华拔牙》,杜士玮等主编.2006年6月,同心出版社出版.
7
《兄弟》(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第352页,第436页,351页.
8
《张钰:用明摆着的无耻对付潜在的无耻》,记者张捷,《南方周末》,2006年11月23日.
9
《兄弟》(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第201页,第197页.
10
成钰亭译.《巨人传》,第7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共引文献
178
1
张旭东.
在时间的风暴中叙述——读余华的《兄弟》[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2):1-37.
被引量:8
2
马丽娟.
“余华现象”管窥[J]
.韶关学院学报,2008,29(11):80-82.
3
张瑜.
异曲同工之妙--康红雷《激情燃烧的岁月》与《士兵突击》的比较浅析[J]
.电影评介,2008(22):62-63.
4
钱春芸.
在生存与死亡中成长——论《在细雨中呼喊》和《兄弟》的成长主题[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1):92-95.
被引量:6
5
韩剑南.
从审美距离看《兄弟》的接受差异[J]
.作家,2012(14):7-8.
被引量:1
6
谢谦梅.
以文学的形式弘扬奥林匹克精神[J]
.芒种,2012(19):134-135.
7
张莉.
对“全球化”生活的凝视与反省——重读毕飞宇《哺乳期的女人》[J]
.作家,2008,0(21):109-112.
被引量:1
8
孟繁华.
中产阶级的文化符号:《时尚》杂志解读[J]
.河北学刊,2004,24(4):107-112.
被引量:16
9
洪治纲.
在裂变中裂变——论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J]
.当代作家评论,2006(4):96-104.
被引量:10
10
周景雷.
墓地是我们温暖的家园——关于范小青的两个短篇[J]
.南方文坛,2006(6):76-7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39
1
张清华.
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
.南方文坛,2002(4):4-8.
被引量:95
2
杰斯·罗,汪雨申,邵昳灵.
中国偶像[J]
.作家,2009(9):2-3.
被引量:1
3
张闳.
《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问题[J]
.当代作家评论,1997(2):19-24.
被引量:18
4
张柠.
长篇小说叙事中的声音问题──兼谈《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风格[J]
.当代作家评论,1997(2):24-29.
被引量:7
5
余弦.
重复的诗学——评《许三观卖血记》[J]
.当代作家评论,1996(4):12-15.
被引量:28
6
吴义勤.
切碎了的生命故事——余华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论评[J]
.小说评论,1994(1):59-63.
被引量:8
7
陈晓明.
胜过父法:绝望的心理自传——评余华《呼喊与细雨》[J]
.当代作家评论,1992(4):4-10.
被引量:48
8
潘凯雄.
走出轮回了吗?——由几位青年作家的长篇新作所引发的思考[J]
.当代作家评论,1992(2):4-14.
被引量:4
9
莫言.
清醒的说梦者——关于余华及其小说的杂感[J]
.当代作家评论,1991(2):30-32.
被引量:41
10
赵毅衡.
非语义化的凯旋——细读余华[J]
.当代作家评论,1991(2):33-38.
被引量:69
引证文献
11
1
贺绍俊.
文学批评刊物与问题意识——以《当代文坛》为例[J]
.小说评论,2008(5):126-129.
被引量:2
2
于勇成,王首历.
花落,水流红——2008年余华研究述评[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1):60-65.
被引量:1
3
吴长青.
关于新乡土美学的思考[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1):139-145.
被引量:2
4
王侃.
《兄弟》内外(上)[J]
.当代作家评论,2010(5):40-57.
被引量:9
5
张丽军,计昀.
“鬼魂书写”的后死亡叙述及其精神限度——论余华新作《第七天》[J]
.北京社会科学,2015(2):41-46.
被引量:8
6
刘江凯.
“经典化”的喧哗与遮蔽:余华小说创作及其批评[J]
.文艺研究,2015(10):64-73.
被引量:6
7
吴长青.
19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的乡土美学价值[J]
.创作评谭,2010(3):4-11.
8
郝敬波.
阅读选择与批评机制——对当下文学批评的一种思考[J]
.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0(3):221-224.
9
刘中望,费振华.
论余华小说《兄弟》的接受及其异质性[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5):78-85.
被引量:3
10
吕佳泽,张相宽.
余华小说历史书写的三度变迁[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37(6):150-15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2
1
汪宝荣,周恩奇.
余华小说《活着》英语译介与传播社会学分析[J]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21(1):156-168.
被引量:4
2
张冬梅.
“建构式批评”的维度与向度——对贺绍俊文学批评的一种观察[J]
.文艺争鸣,2012(2):110-115.
3
向荣.
诗性正义:文学在消费时代重建社会关系的首要价值[J]
.社会科学战线,2012(8):139-147.
被引量:2
4
王侃.
余华文学年谱[J]
.东吴学术,2012(4):108-121.
被引量:8
5
王侃.
“窄门”里的宽广——余华论[J]
.中国作家(文学版),2012(8):132-138.
6
王侃.
批评家的立法冲动:资本转账与学理包装——近十年文学批评辨谬之一[J]
.文艺争鸣,2012(10):6-13.
被引量:2
7
黄沈俊,王有亮.
2012年余华研究综述[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4(2):55-59.
被引量:1
8
王侃,刘琳.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余华的“线索”[J]
.文艺争鸣,2015(3):58-87.
被引量:7
9
童剑,刘小波.
从文艺理论刊物发展看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演变——以《当代文坛》为例[J]
.扬子江(评论),2015(3):93-99.
10
汪宝荣,全瑜彬.
《兄弟》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评价与接受--基于全套英文书评的考察[J]
.外国语文,2015,31(4):65-71.
被引量:8
1
罗皓菱,朱振武,戴潍娜,杨庆祥,黄昱宁,Dave haysom,张定浩.
文学翻译,如何是好?[J]
.江南,2017,0(1):95-102.
2
胡蔚.
试论《极花》中“生死观”的民间性与超越性[J]
.长安学刊,2016,0(3):66-69.
3
吕静.
从《色·戒》看张爱玲与李安的情爱观[J]
.电影文学,2011(1):48-49.
4
张远山.
关于《庄子奥义》引起的巨大争议[J]
.书屋,2008(5):72-74.
5
徐志蔓.
为“余华最烂小说”喝彩——《第七天》论析[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1):25-26.
6
吴世奇.
难以走进的城堡——论余华的《第七天》[J]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5,24(4):66-70.
7
韩斌.
雨果与歌剧[J]
.音乐爱好者,2002(6):22-26.
8
俞秀红.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人文意义及翻译[J]
.芒种(下半月),2013(11):158-159.
9
杨瑞霞.
不仅仅有爱情——论汪静之的景色诗[J]
.青年文学家,2013,0(32):27-27.
10
李大恒,苏鑫.
一种症候·一类批评·一点启示——析阿切比对康拉德的后殖民批评[J]
.中州大学学报,2005,22(4):36-39.
被引量:1
文艺争鸣
2008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