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及其思想史意义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庸》中的"尊德性而道问学"是中国哲学"为学之方"的经典表述,以后的朱陆之辩在语言学上实际上是出于对"而"字解读的不同。从义理上看,则是自孟子、荀子以来在认识论上"先验论"和"经验论"的分野,也和自张载以来知识论上的"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相关,这种为学工夫论之争也是以朱熹和陆九渊为代表的哲学本体论分歧在方法论上的反映。但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本质上讲是一致的,不是本末之争而是孰先孰后孰重孰轻之争。关键在于二者所理解的知识仍是"道德知识",最终都仍是落在修身成圣这一目标上,这也和中国哲学德性至上的大传统相符。
作者 贾未舟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80,81-83,共5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 2朱熹.朱文公文集[M].商务印书馆,1985.
  • 3黄宗羲.宋元学案[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 4章学诚.文史通义编新汴[M].仑修良编注,浙江人韩出版社,1990.
  • 5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M].北京:三联书店,2005.
  • 6《“中庸”平议》,庞朴.《浅说一分为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 7《儒家辩证法》,庞朴.《浅说一分为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 8李明辉.《当代懦学的自我转化》,第15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共引文献6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