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刑事公诉方式的改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刑事公诉方式作为诉讼程序的衔接点,对整个诉讼的公正进行其起着重要的作用。全案移送和起诉状一本是当今各国普遍采用的的公诉方式,我国同样徘徊于二者之间。笔者认为,全案移送和起诉状一本均具有彼此不可比拟的优势,二者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可以融合的,可以共同发挥着对公正诉讼程序的保障作用。
作者
崔全龙
机构地区
西南政法大学
出处
《法制与经济》
2007年第12S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刑事公诉方式
全案移送主义
起诉状一本
分类号
D925.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79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王彧.
起诉状一本主义适应性与诉讼卷宗移送方式改革[J]
.理论界,2006(7):96-98.
被引量:2
2
邓思清.
对我国案件移送方式的检讨[J]
.法学杂志,2002,23(4):16-18.
被引量:12
3
牟军.
我国刑事审判前程序的缺陷与重构[J]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15(2):35-40.
被引量:1
4
陈卫东,郝银钟.
我国公诉方式的结构性缺陷及其矫正[J]
.法学研究,2000,22(4):101-115.
被引量:72
5
(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论法的精神[M]商务印书馆,1959.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陈卫东,郝银钟.
侦、检一体化模式研究——兼论我国刑事司法体制改革的必要性[J]
.法学研究,1999,21(1):57-63.
被引量:231
2
陈瑞华.
在公正与效率之间——英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最新发展[J]
.中外法学,1998,10(6):93-99.
被引量:59
3
龙宗智.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研究(下)[J]
.政法论坛,1998,16(2):71-78.
被引量:25
4
陈瑞华.
英美刑事证据展示制度之比较[J]
.政法论坛,1998,16(6):84-95.
被引量:55
5
邓思清.
对我国案件移送方式的检讨[J]
.法学杂志,2002,23(4):16-18.
被引量:12
6
顾永忠,薛峰,张朝霞.
日本近期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中心赴日考察报告[J]
.比较法研究,2005,19(2):114-130.
被引量:46
7
孙长永.《美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A]..《诉讼法论丛(第3卷)》[C].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
彼得·G·伦斯特洛姆.《美国法律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9
Josl Samaha: Criminal Procedurc, 2nd. P. 491. 1993 by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0
[英]迈克·麦考韦利法官在1999年北京举行的英国法律周上的讲话
共引文献
79
1
邓燕,张友好.
论案卷笔录证明力判断的限定性[J]
.西南法学,2018,0(1):25-37.
2
李拥军,董辰.
刑事庭审实质化视角下的法官预断排除研究[J]
.河北法学,2022,40(9):97-118.
被引量:2
3
韩亮.
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提前相遇和证据开示[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2,17(5):115-122.
4
谢海生,彭三军.
我国刑事司法功能之检讨及其重构——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视角[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4):3-20.
被引量:8
5
姚美科.
证据开示的价值追问与模式选择[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116-119.
6
刘建华,任运通.
直接言辞原则与案卷中心主义——对现行刑事审判模式的理性思考[J]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10,26(6):59-63.
被引量:6
7
于晓东.
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刑事证据认证规则的调研报告[J]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07,23(1):42-46.
8
陈香酥.
浅议我国现行公诉方式的改造[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13(4):136-139.
9
姜剑萍,曹捷生.
论我国刑事诉讼中质证模式的构建[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4):77-79.
被引量:1
10
童颖颖.
被告答辩行为任意性的弊端及改进[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5):60-61.
1
李甫.
刑事公诉方式的比较法研究[J]
.商情,2015,0(12):182-182.
2
霍艳丽.
从卷宗走向庭审:审判中心主义与我国刑事公诉方式价值的实现[J]
.研究生法学,2015,30(6):20-30.
3
韩红兴.
论我国新刑事诉讼法下的公诉方式变革[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4):75-79.
被引量:10
4
宋高初.
论参与公诉的轻伤害犯罪被害人的经济风险规避[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4):110-114.
被引量:1
5
仇晓敏.
刑事公诉方式:复印件移送主义、起诉状一本主义抑或全案移送主义[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73-79.
被引量:11
6
李旺.
起诉状一本主义对我国公诉制度的启示[J]
.天津法学,2009,25(S1):99-101.
7
李静.
民事公诉制度初探[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26):183-183.
8
吉华.
如何在创新中做好新时期老干部工作[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0(32):8-8.
9
孙道军.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基层党建工作[J]
.党政干部论坛,2009(7):8-9.
10
张先明,黄攀锋,唐杰,彭超,吕国英.
现场照片之间的衔接问题[J]
.刑事技术,2010,35(2):68-69.
法制与经济
2007年 第12S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