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庸与周氏兄弟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的代表思想,是许多中国文人的理想信条。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作为从中国传统文化阵营杀出的反传统猛士,身上又潜藏着传统文化的因子。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庸"思想的世俗和本体解剖,来阐释鲁迅和周作人的两种迥异人生。
作者
张佳佳
邹菊兰
机构地区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出处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281-282,共2页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世俗中庸
本体中庸
鲁迅
周作人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36
同被引文献
29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2
1
[1]张岱年.中国哲学史论丛(1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2
.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456,512,513.
共引文献
36
1
王雨海.
试论鲁迅的新诗观及其现实意义[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20(3):58-59.
被引量:1
2
刘艳芬.
中国佛教与审美关系初探[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6):40-43.
被引量:1
3
江胜清.
论《故事新编》的荒诞感[J]
.江西社会科学,2004,24(6):90-93.
被引量:6
4
李洪华.
生命体悟与文化启蒙——兼论鲁迅小说中男女形象的失衡[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4):142-145.
被引量:1
5
牟伯永.
鲁迅和嵇康:越文化人格的同源性认知[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4):25-28.
被引量:1
6
李华,石金焕.
“个性解放”的性别透视——从《沉沦》与《莎菲女士的日记》谈起[J]
.北方论丛,2005(1):67-70.
被引量:3
7
张娟.
由叶赛宁之死看鲁迅对革命文学的态度[J]
.齐鲁学刊,2005(4):86-89.
8
王明科.
“新怨恨”理论视野下鲁迅思想的重读[J]
.河北学刊,2006,26(1):142-147.
9
白长青,程义伟.
关东文化意识与辽宁现代文学的建构[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496-499.
被引量:3
10
白草.
冯至散文中的回族印象[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5-88.
同被引文献
29
1
钱理群.
有意味的参照——读孙郁:《鲁迅与周作人》[J]
.鲁迅研究月刊,1998(3):63-66.
被引量:7
2
高远东.
鲁迅、周作人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概述[J]
.文学评论,1988(1):172-174.
被引量:1
3
赵英.
鲁迅与周作人关系始末(上篇)[J]
.齐鲁学刊,1982(5):73-80.
被引量:2
4
廖超慧.
鲁迅周作人异同论——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6(2):30-36.
被引量:1
5
舒芜.
鲁迅、周作人失和决裂后的间接联系[J]
.鲁迅研究月刊,1990(3):45-48.
被引量:1
6
张钊贻.
鲁迅、周作人与东党林[J]
.鲁迅研究月刊,1990(6):58-60.
被引量:1
7
舒芜.
周作人对鲁迅的影射攻击[J]
.鲁迅研究动态,1989(10):45-53.
被引量:6
8
张铁荣.
《鲁迅周作人比较论》读后[J]
.鲁迅研究动态,1989(1):72-73.
被引量:1
9
陈福康.
略论“人的文学”与“为人生的文学”——鲁迅与周作人文学思想比较研究札记[J]
.鲁迅研究动态,1988(6):33-39.
被引量:1
10
李景彬.
潮汐有信 沉浮无情——续论鲁迅与周作人所走的不同道路[J]
.鲁迅研究动态,1988(1):20-2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
1
郭彩侠.
论《野草》的多重话语[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391-393.
2
朱湘铭.
近三十年鲁迅与周作人比较研究述评[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3):192-19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王文华.
人性真恶论视野下的周氏兄弟研究[J]
.文山学院学报,2017,30(1):81-84.
1
白岩松.
知行合一即为道[J]
.中外文摘,2016,0(2):67-67.
2
蒋重母,龚勇安.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异同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J]
.社会科学家,2012,27(6):8-11.
3
张一览.
关于猛士、看客本质的话题[J]
.作文成功之路,2011(6):51-51.
4
张芙蓉.
儒、道、墨德性观之差异比较[J]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15-17.
被引量:1
5
马琼.
后现代主义——现代社会的“幽灵”?[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186-187.
被引量:1
6
李朝辉.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J]
.青年与社会(中),2014(2):343-344.
7
田友国.
春秋战国的另类文化阵营[J]
.粤海风,2015(1):82-85.
8
任杰.
消极话语里的积极人生——老子《道德经》中的人生态度[J]
.中外企业家,2015(11X).
9
闫方洁,李军.
总体性:马克思主义及其辩证法的本质——卢卡奇早期思想意蕴探析及评价[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10(5):78-80.
10
田之涯.
汉唐之际儒佛关系研究[J]
.读书文摘(青年版),2015(11):5-6.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