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天下”与中国人类学的新视野——读《没有后门的教室——人类学随谈录》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近些年来,学科本土化的探讨不断在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界出现,形成新的热潮。①李亦园先生曾经指出,一个学科研究的本土化或本国化,不但应该包括研究的内容要本地化、本国化,而且更重要的是也要在研究的方法上、观念上与理论上表现出本国文化的特性,而其最终的目的仍是在建构可以适合全人类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行为与文化理论。②在人类学界,我们看到,费孝通先生从村庄到小城镇,再从小城镇到大区域的研究策略为研究方法本土化提供了成功案例,其研究成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更成为应用人类学的典范;
作者 苗大雷
出处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9-125,共7页 Journal of Northwestern Ethnic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李亦园.序[A].荣仕星,徐杰舜.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1-3.
  • 2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9).220.
  • 3费孝通.师承·补课·治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 4张小军.《银翅》:中国的现象学人类学?--兼论人类学的本土化.清华社会学评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230-242.
  • 5王铭铭.他者的意义--论现代人类学的“后现代性”[A].徐杰舜.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241.
  • 6[美]阁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 7[法]马赛尔·莫斯.论馈赠--传统社会的交换形式及其功能[M].卢汇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 8[美]杨美惠.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M].赵旭东、孙珉译.台北:南天书局,2005.

共引文献1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