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含混与复意:燕卜荪与刘勰意蕴论比较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含混和复意是中英诗学中的两个重要术语,它们都属于意蕴论范畴,具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它们都认为诗歌的意义有难以解释的地方,都推崇诗意的丰富复杂,都依赖于读者的作用。但作为不同文化中的观念,它们也有巨大的差异。本文深入到中英诗学传统之中,来探索这些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它们的理论背景不同,对诗意的限制条件不同,对作者在意义中的作用看法也不相同。
作者
李国辉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3-195,共3页
Seeker
关键词
含混
复意
诗歌意义
比较诗学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99
同被引文献
16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1
1
Hazard Adams &Leroy Searle.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 [ C]. BeLl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24,897,908,895.
2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
James J. Y. Liu. 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 [ M ]. Chicag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9.
4
T. S. Eliot. 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 C].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book, 1935,23.
5
I. A. Richards. Practical Criticism [ M ]. London: Kegan Paul, and Trench Trubner&Co. LTD, 1946,181.
6
Rene Wellek and Austin Warren, Theory of Literature [ M ].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49,17,157.
7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8页.
8
郑玄,阮元.《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9,89页.
9
John Crone Ransom. The New Criticism,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79,129.
10
W. K. Wimsatt , JR. and Monroe C. Beardsley. The Verbal Icon [ C ]. Lexington : The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1954,4.
共引文献
99
1
韩成武.
“沉郁顿挫”新解[J]
.学术研究,2004(10):138-140.
被引量:3
2
李珍.
“素心”与“史德”[J]
.史学理论研究,2000(2):7-14.
被引量:4
3
张敏杰.
论刘勰的文学史观——以《文心雕龙·时序》篇为中心[J]
.文艺理论研究,2005(2):106-114.
被引量:6
4
柳倩月.
诠释学视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三种取向[J]
.求索,2005(2):152-154.
被引量:2
5
陶礼天.
六朝“文笔”论与文学观——《文心雕龙》“文笔之辨”探微[J]
.文艺研究,2005(5):85-92.
被引量:7
6
张振龙.
建安后期文人创作中再现式表现意识的自觉[J]
.中州学刊,2005(5):200-202.
7
李洲良.
春秋笔法的内涵外延与本质特征[J]
.文学评论,2006(1):91-98.
被引量:53
8
杨雨,白寅.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体悟型思维[J]
.学术界,2006(3):73-77.
被引量:1
9
黄震云,孙娟.
“乱曰”的乐舞功能与诗文艺术特征[J]
.文艺研究,2006(7):61-70.
被引量:8
10
张伯伟.
论唐代的规范诗学[J]
.中国社会科学,2006(4):167-177.
被引量:37
同被引文献
16
1
袁可嘉.
“新批评派”述评[J]
.文学评论,1962(2):63-81.
被引量:20
2
陈枫.
论姜白石词风的主要特征[J]
.求是学刊,1993,20(3):77-79.
被引量:2
3
赵毅衡.
说复义——中西诗学比较举隅[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1(2):68-73.
被引量:9
4
杨匡汉.
论诗语的多义性——诗学笔记之一[J]
.文艺研究,1990(2):87-93.
被引量:1
5
代迅.
汉译西方文论探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6):147-151.
被引量:7
6
吴学先.
燕卜荪的词义分析批评[J]
.外国文学研究,2001,23(1):135-142.
被引量:3
7
张雷宇.
幽韵冷香,挹之不尽——论姜夔的咏物词[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3):119-125.
被引量:2
8
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A]..朱自消序跋书评集[M].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83..
9
威廉·燕卜荪.复义七型.编者按[AJ."新批评"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04.
10
袁可嘉.诗与晦涩[A].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94.
引证文献
2
1
肖瑜.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之“ambiguity”的译名研究[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18-22.
被引量:1
2
张洪亮.
姜夔词的“含混”与“反讽”[J]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5):44-49.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魏亮.
文学术语ambiguity的翻译探究[J]
.中国科技术语,2017,19(4):29-35.
1
赵俞凌.
复式的叙事结构和复意的艺术境界——稼轩词艺术特色新论[J]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20-124.
2
张甲子.
《文心雕龙》所论“隐”之理论渊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3):103-108.
被引量:1
3
李文庆.
论诗词的“两重意以上”与境外之境[J]
.中华诗词,2010(10):41-44.
4
舆膳宏.
《文心雕龙》隐秀篇在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3(3):92-97.
被引量:9
5
刘忠洋,戴莉莉.
从中西弃妇形象看审美观念的差异[J]
.韶关学院学报,2008,29(2):80-83.
被引量:2
6
刘谋.
中西文学接受观论析[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17-20.
7
邓阿丽.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天行者》的艺术魅力[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12):103-105.
8
许梅.
小镇故事[J]
.四川文学,2005(9):79-80.
9
黄小霞.
画面[J]
.星星,2016,0(5X):86-86.
10
王少兰.
感知意象 解读诗歌[J]
.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7(1):25-26.
求索
200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