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法律确定性的探寻--一个法学方法论的视角 被引量:4

Seeking for Certainty of Law:A Methodology Perspective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从方法论的视角来解读法律的确定性,必须从以下两个基本维度来进行思考:一是法律的历史性——规范性维度;另一个则是规范性——伦理性维度。这二者都是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和探寻法律确定性的基本动力。同时二者对法律确定性提出的要求和带来的危机都统一在价值有涉性的法律实践当中,统一在法律规范和案件事实的相互适用的司法实践中,统一在人类解决疑难案件和纠纷解决的实践中。 There are two dimensions to deconstruct the certainty of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hodology : one is historical - normative approach ; the other is normative - ethical approach. Both of them are basic motives to reconsider the certainty of law. Meanwhile, the requirements and crisis to the certainty of law by the two are unified in legal practice which is related to values, judicial practice which is applied both to legal norms and fact of the case, as well as dispute resolution practice which to solve hard cases.
出处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2-149,共8页 Law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关键词 法的确定性 法的规范性 法的历史性 法的伦理性 法的实践性 law certainty normative historical ethical practical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0

  • 1[德]阿图尔·考夫曼.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M].郑永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 2[德]卡尔·拉伦茨 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00.
  • 3[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M].李桂林,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 4[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45.
  • 5[德]弗朗茨·维亚克尔.近代私法史:上册[M].陈爱娥,黄建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 6燕树棠.论法律之概念[A].公道、自由与法[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 7舒国滢.从方法论看抽象法学理论的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4(5):39-47. 被引量:51
  • 8[德]弗朗茨·维亚克尔.近代私法史:下册[M].陈爱娥,黄建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 9[德]魏德士.法理学[M].丁晓春,吴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 10[德]拉德布鲁赫.法哲学[M].王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二级参考文献30

  • 1舒国滢.战后德国法哲学的发展路向[J].比较法研究,1995,9(4):337-355. 被引量:100
  • 2《比较法研究》(2004)目录索引[J].比较法研究,2004,18(6):158-160. 被引量:2
  • 3B.温特沙伊德.《学说汇纂教程》[M].法兰克福,德文1906年第9版.第110-111页.
  • 4鲁道夫·冯·耶林.《罗马法的精神》,第3册[M].莱比锡,德文1877年第3版.第311-312页.
  • 5Achterberg, Theorie und Dogmatik des Oeffentlichen Rechts, 1980, S.178ff.
  • 6.基尔希曼以讽刺的口吻说:立法者只要修正三个字眼,整个(法学的)藏书就变成废纸一堆.(该名句经后人修改过,与其原话有一点出入.完整的意思,见注[6]书147页)这说明实在法之立法的反复无常[M].,..
  • 7[12][25][27]参见[德]罗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7-18、8-9、"代译序"1-2、25、29页.
  • 8法律由于违背正义达到不能容忍的程度,则应被视为"非正确法"、"恶法"、"非法之法".这个观点是德国法学家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Gustav Radbruch)提出的,其被后世称为"拉德布鲁赫公式"(Radbruchsche Formel).见[德] 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律的不法与超法律的法",载氏著:《法律智慧警句集》,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170-171页.
  • 9例如:the special issues of Argumentation(Lempereur 1991, Feteris and Schuetz 1995), Argumentation and Advocacy (Matlon 1994).
  • 10Ulfried Neumann, Juristische Argumentationslehre, Darmstadt 1986, S. 1.

共引文献2692

同被引文献173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1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