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韩汉翻译教学中趋向补语教学探究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各类补语是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偏误率比较高的难点之一,其中趋向补语和宾语的语序问题更为突出。在韩汉翻译教学中,一要根据趋向补语的类型、二要根据动词和动词所带宾语的性质以及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已然的还是未然的,来决定采用何种方式,以解决初级韩汉翻译教学中的趋向补语问题。
作者
车政华
机构地区
辽宁师范大学
出处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09-111,共3页
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关键词
趋向补语
动词
宾语
语序
分类号
H219 [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6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63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郭春贵.
复合趋向补语与非处所宾语的位置问题补议[J]
.世界汉语教学,2003,17(3):37-45.
被引量:21
2
陆俭明.
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
.世界汉语教学,2002,16(1):5-17.
被引量:105
3
陆俭明.
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J]
.语言文字应用,1998(4):5-13.
被引量:30
4
肖秀妹.
“动+来+名”和“动+名+来”两种句式的比较[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1):59-62.
被引量:8
5
张伯江.
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J]
.汉语学习,1991(6):4-8.
被引量:40
6
李冠华.
由“上、下、进、出”充当的趋向补语对处所宾语的语义制约[J]
.汉语学习,1985(6):17-18.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26
1
陆俭明.
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J]
.语言文字应用,1998(4):5-13.
被引量:30
2
张黎.
“着”的语义分布及其语法意义[J]
.语文研究,1996(1):6-12.
被引量:45
3
今井敬子,冯良珍.
现代汉语趋向结构的层次[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0(2):97-102.
被引量:2
4
肖秀妹.
“动+来+名”和“动+名+来”两种句式的比较[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1):59-62.
被引量:8
5
张伯江.
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J]
.汉语学习,1991(6):4-8.
被引量:40
6
李冠华.
由“上、下、进、出”充当的趋向补语对处所宾语的语义制约[J]
.汉语学习,1985(6):17-18.
被引量:7
7
刘月华.
关于趋向补语“来”、“去”的几个问题[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3):36-44.
被引量:32
8
陈建民.
“拿出一本书来”的同义句式[J]
.汉语学习,1980(2):15-19.
被引量:2
9
朱德熙.1984《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10
徐枢.《宾语和补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共引文献
163
1
郝琦.
汉语趋向动词的句法位置和形态特点[J]
.语言学研究,2020(2):83-99.
2
杨晓敏.
汉日对比视角下往返型「Vて来る」语义特征及语用功能发微[J]
.语言学研究,2020(1):111-123.
3
宋璟瑶.
从韵律角度谈VC1C2带宾语形成的句式[J]
.韵律语法研究,2019(2):124-140.
4
祖生利,高云晖.
也谈句末时体助词“来着”的来源[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2(1):64-102.
5
石金花.
汉日共延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中的路径对比研究[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20(2):12-22.
6
姚雨浓.
上海话口语对话语体中存在句的句法研究[J]
.汉字文化,2022(19):32-34.
7
郭晓麟.
趋向补语教学知识框架与编写思路[J]
.对外汉语研究,2021(2):71-82.
8
徐雅南,曾贤模(指导).
汉语“盘”的框架卫星语素类型探析[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9,0(35):229-231.
被引量:1
9
张力争.
韩国留学生复合趋向补语的偏误类型分析[J]
.青年文学家,2019,0(20):154-155.
10
张建,谢晓明.
近二十年现代汉语动宾问题研究述评[J]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171-17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
1
曹广衢.
壮侗语趋向补语的起源和发展[J]
.民族语文,1994(4):35-40.
被引量:2
2
蔡瑱.
论动后复合趋向动词和处所名词的位置[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4):66-71.
被引量:3
3
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引证文献
1
1
廖俐.
“动趋宾”结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网友世界,2013(14):74-75.
1
唐淑娟.
谈谈汉维翻译中的补语问题[J]
.语言与翻译,1986,0(4):41-44.
被引量:1
2
周海峰.
从重动句看“把”字句[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8(2):155-157.
被引量:6
3
李芳菲.
留学生“把”字句偏误类型[J]
.青年文学家,2013,0(8X):174-175.
4
余贞洁.
也谈古汉语处所词语作补语问题[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23(2):79-84.
被引量:1
5
吕文华.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若干问题[J]
.海外华文教育,2002(3):32-36.
被引量:9
6
陈晓云.
论维汉双语教学中的补语问题──以维吾尔语状语成分的转换为例[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8(1):86-91.
被引量:1
7
沈家煊.
如何解决“补语”问题[J]
.世界汉语教学,2010,24(4):435-445.
被引量:20
8
金立鑫.
解决汉语补语问题的一个可行性方案[J]
.中国语文,2009(5):387-398.
被引量:48
9
于晓艳.
汉语动结式补语意义的语义指向研究[J]
.北方文学(下),2012,0(10):106-107.
10
丁晓丹.
《围城》中“A+得+状态补语”结构的语法分析[J]
.文学教育,2015(16):110-112.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