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早年主持三联《爱乐》杂志的时候,一直为读者定位伤透脑筋。多数读者是通过录音制品来欣赏和关注音乐的。他们的耳朵起点很高,一上手就至少是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雅沙·海菲茨的级数,一路听下来都是百年来不朽大师的声音。他们对经典音乐的诠释的判断以“大师演绎”为标准,再加上一些中外文字的辅助影响,脑中形成一个基本定式,对名不见经传或已被划为二三流的人物往往不屑一顾。对所谓录音版本的比较,也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在“最好”中选择“最佳”,最终成为“个性化”的比拼,于“不同”中寻求“大不同”。这方面的榜样是英国的唱片评论家,他们可谓把“版本比较”做到了极致。
出处
《财经》
2008年第5期138-138,共1页
Business & Finance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