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自1988年魏建昆首次宣布自然界存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以来,科学家对其的研究已达20年。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对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MC)毒素致病机制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取得成果进行综述,分析其存在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
作者
钟群有
谢艳华
郑卓辉
机构地区
广州市白云区农业科学试验中心
出处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5-48,共4页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
HMC毒素
致病机制
分类号
S435.131.4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8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91
同被引文献
33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0
参考文献
9
1
高志环,薛勇彪,戴景瑞.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的致病作用位点[J]
.科学通报,2000,45(6):622-626.
被引量:7
2
崔洋,刘克明,魏建昆,张召铎,刘植义.
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扫描电镜观察[J]
.华北农学报,1990,5(1):74-77.
被引量:5
3
董金皋,史有艳,姜虎山.
真菌毒素生物测定方法研究概况——Ⅱ、细胞及细胞器水平的生物测定[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16(3):94-98.
被引量:9
4
崔洋,刘克明,魏建昆,张为国,欧阳光察.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的分离、纯化及其植物病理反应[J]
.植物病理学报,1991,21(3):187-191.
被引量:17
5
章元寿.
全国首次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研讨会[J]
.真菌学报,1991,10(3):169-181.
被引量:39
6
崔洋,马春红,刘克明,魏建昆.
纯化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生物活性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1992,22(2):175-178.
被引量:13
7
刘克明,吴全安,刘俊芳,梁克恭,魏建昆.
玉米小斑病菌三个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比较的初步研究[J]
.华北农学报,1989,4(2):74-78.
被引量:18
8
李大良,陈伟程,罗福和,季良越,刘克明,苏海,马春红.
玉米C群不同亚群雄性不育胞质对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C小种侵染的病理反应研究[J]
.玉米科学,1995,3(4):62-67.
被引量:5
9
李小琴,刘纪麟,王相琴.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研究的进展[J]
.作物杂志,1999(4):8-10.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48
1
匡开源,张树荣.
三线镰刀菌M-20液体培养产毒的初步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1989,16(1):1-2.
被引量:1
2
吴畏,杨家书,常迺滔,吴友三,薛应龙.
小麦长蠕孢菌毒素[J]
.真菌学报,1989,8(1):70-79.
被引量:9
3
章元寿,王建新,刘经芬,方中达.
大丽轮枝菌毒素的分离、提纯及生物测定[J]
.真菌学报,1989,8(2):140-147.
被引量:42
4
郑用琏,李建生,刘纪麟,石永刚.
玉米S组CMS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J]
.作物学报,1997,23(1):1-6.
被引量:30
5
郑用琏 刘纪麟.利用玉米C线粒体质粒进行不育胞质分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1,102:216-218.
6
韦桂旺,郑用琏,张德华,刘纪麟.
玉米CMS材料线粒体DNA遗传多型性的研究[J]
.Acta Genetica Sinica,1997,24(1):66-77.
被引量:21
7
常乃滔,科学通报,1989年,7卷,537页
8
王裕中,植物病理学报,1989年,19卷,1期,40页
9
Wang Y Z,J Phytopathol,1988年,122卷,2期,118页
10
王金陵,福建农学院学报,1988年,17卷,4期,318页
共引文献
91
1
成玉梅,李自娟,康业斌.
茄子褐纹病菌粗毒素的提取及含量测定[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2004,24(1):30-32.
被引量:1
2
成玉梅,杜爱玲,韦玉霞,康业斌.
褐纹病菌粗毒素对茄子的致病性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2004,33(8):71-75.
被引量:7
3
朱天辉,罗孟军,叶华智.
枯盘斑多毛孢Pf-毒素组分的研究I.活性组分I的结构分析[J]
.菌物学报,2005,24(1):112-115.
被引量:6
4
翟彩霞,马春红,王立安,陈霞,郭秀林,崔四平,李广敏.
玉米在诱导抗病过程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J]
.玉米科学,2005,13(1):77-78.
被引量:22
5
朱宝成,梁伯璠,周毓君,郭明申.
草莓灰霉病菌的培养、毒素提取及生物测定[J]
.植物病理学报,1994,24(3):239-243.
被引量:12
6
孔令晓,赵聚莹,栗秋生,王连生,罗畔池.
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动态变化[J]
.华北农学报,2005,20(3):90-93.
被引量:21
7
刘克明,王连生,刘玉瑛,苏海,石洁.
我国玉米小斑病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1995,3(A01):16-18.
被引量:5
8
陆敏,吴明勤,王金友.
苹果链格孢菌侵染对感病苹果品种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
.植物病理学报,1995,25(1):47-50.
被引量:6
9
董金皋,李正平,李秉华,王瑞瑶.
玉米大斑菌Ht-毒素组分分析[J]
.植物病理学报,1996,26(2):139-144.
被引量:19
10
蔡惠珍,赵玉廉.
甜菜品种抗褐斑病性鉴定方法[J]
.中国糖料,1996(2):16-20.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33
1
刘克明,王连生,刘玉瑛,苏海,石洁.
我国玉米小斑病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1995,3(A01):16-18.
被引量:5
2
孔凡彬,高扬帆,陈锡岭,李广领,陈军.
9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抑菌试验[J]
.广西农业科学,2006,37(2):148-149.
被引量:34
3
张军华,邢光耀,杜学林.
玉米不同品种对小斑病抗性的研究[J]
.种子世界,2006(6):30-31.
被引量:2
4
李广领,陈锡岭,王建华,赵和清.
8种新型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毒力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06(5):74-77.
被引量:13
5
李大良,闫喜森,黄西林.
玉米小斑病生理小种的侵染特征与玉米雄性不育胞质的利用[J]
.河南农业科学,1996,25(12):12-15.
被引量:2
6
裴静宇,高锋,杨彦文,张女多,杨信东.
玉米小斑病重要流行环节的初步定量研究 Ⅰ.孢子萌发侵入、病斑潜育显症及扩展[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29(1):28-32.
被引量:5
7
王晓梅,吕平香,李莉莉,见德宝,杨信东.
玉米小斑病重要流行环节的初步定量研究 Ⅱ病斑产孢、孢子飞散、杀菌剂筛选[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29(2):128-132.
被引量:14
8
刘忠强,银东芹.抓紧查治玉米小斑病[N].河北科技报,2009.
9
韩新才.
玉米小斑病田间消长规律及其防治技术[J]
.农资科技,1997(1):12-16.
被引量:3
10
吴静,丁伟,张永强,郭文明.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提取物对两种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J]
.农药,2007,46(10):713-715.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
2
1
潘彩霞,徐立,李兵,徐妙琼,裘丽源.
玉米小斑病的危害和防治[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2):54-55.
被引量:10
2
李九勤,鹿红卫,秦贵文,孟轲.
玉米小斑病菌菌株mk对3个玉米品种种子发芽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2018(8):87-93.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彭永仙.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及防治[J]
.北京农业(下旬刊),2013(5):30-30.
2
马佳,范莉莉,傅科鹤,余传金,李雅乾,陈捷.
哈茨木霉SH2303防治玉米小斑病的初步研究[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30(1):79-85.
被引量:24
3
苏博,姚沛琳,刘小阳,姜华,王明智,丁婷.
杜仲内生细菌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8,45(6):1112-1118.
被引量:4
4
王良发,张守林,徐国举,张金奎,王海军,靳海蕾,郭冰.
玉米小斑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综述[J]
.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9):43-45.
被引量:6
5
李祥艳,唐海涛,张彪,曹万明.
四川丘陵及山地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与防治[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19):16-18.
被引量:8
6
陆宁海,吴利民,郎剑锋,霍云凤,石明旺,刘晓娟.
玉米小斑病菌对碳氮源的利用[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5):111-112.
被引量:3
7
李九勤,鹿红卫,秦贵文,孟轲.
玉米小斑病菌菌株mk对3个玉米品种种子发芽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2018(8):87-93.
8
李文明,马建仓,雷玉明,邢会琴,尚立琪.
不同温度处理对玉米种子内藏真菌和种子发芽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32):10-14.
被引量:3
9
李聪聪,王亚娇,栗秋生,吴玉星,王鹏,孔令晓.
防治玉米叶斑病高效药剂筛选及药剂减施增效技术[J]
.植物保护,2022,48(3):342-348.
被引量:6
10
王昊,李素荣,吴春来,梅双双,戎伟.
海口玉米小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抗病自交系的筛选[J]
.分子植物育种,2023,21(4):1224-1231.
被引量:3
1
马春红,商闯,贾银锁,董文琦,李运朝,侯立白.
HMC毒素培养滤液诱导C103玉米抗小斑病的研究(英文)[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27(5):590-596.
被引量:3
2
马春红,郑秋玲,董文琦,李秀丽,张红心,李运朝,商闯,范尉尉,贾银锁.
HMC毒素引起玉米根冠活细胞凋亡的荧光显微观察[J]
.华北农学报,2009,24(B12):135-139.
被引量:2
3
崔洋,魏建昆,沈子威,周海梦,赵南明.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理化性质及光谱特征的研究[J]
.生物物理学报,1997,13(4):551-555.
被引量:11
4
陈颖,杨虹,霍晨敏,王立安.
HMC毒素对同核异质玉米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的影响[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5):662-665.
被引量:2
5
商闯,贾银锁,马春红,董文琦,李运朝,崔四平,侯立白.
HMC毒素培养滤液对专化寄主玉米叶片诱导抗病性及相关酶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2):4307-4313.
被引量:9
6
马春红,李秀丽,及增发,戴志刚,贾银锁,王立安.
三种玉米小斑病菌毒素活性检测方法比较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6):775-779.
7
郝丽梅,王立安,马春红,魏建昆.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的分离纯化新方法[J]
.河北农业科学,2001,5(1):31-32.
被引量:3
8
崔洋,马春红,刘克明,魏建昆.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对玉米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超氧物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诱导[J]
.华北农学报,1992,7(1):25-30.
被引量:2
9
崔洋,马春红,刘克明,魏建昆.
纯化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生物活性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1992,22(2):175-178.
被引量:13
10
郭兰凯,刘俊芳,马春红,崔洋.
HMC毒素对雄花不育及正常细胞质玉米根冠活细胞的影响[J]
.作物学报,1991,17(1):54-57.
被引量:15
广东农业科学
2008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