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2期42-44,共3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参考文献8
-
1欧阳谦.《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
2[英]费瑟斯通 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5-99页.
-
3[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化研究与政治失忆症》,《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
4[德]沃尔夫冈·韦尔施.《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洪天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8页.
-
5薛富兴.生活美学——一种立足于大众文化立场的现实主义思考[J].文艺研究,2003(3):22-31. 被引量:44
-
6金惠敏.消费时代的社会美学[J].文艺研究,2006(12):6-17. 被引量:19
-
7[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51页.
-
8[德]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顾建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第15页.
二级参考文献18
-
1金惠敏.从形象到拟像[J].文学评论,2005(2):158-162. 被引量:23
-
2费瑟斯通 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
-
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54-56页第83页.
-
4福柯 见汪晖 陈燕谷主编.《什么是启蒙》[A].见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C].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34页.
-
5Jean Baudrillard,L' 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Paris:Gallimard,1976,p.20.
-
6Don Slater,Consumer Culture and Modernity,Cambridge:Polity,p.32.
-
7Cf.Martin Heidegger,"Die Zeit des Weltbildes"(1938),in Holzwege,Frankfurt a.Main:Vittorio Klostermann,1994,S.91.
-
8Jean Baudrillard,La transparence du mal,essai sur les phénomènes extrêmes,Paris:Galilée,1990,p.26.
-
9《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结点上的批判理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章.
-
10Theodor W.Adorno,(A)sthetische Theorie,hrsg.von Gretel Adorno und Rolf Tiedeman,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2000,S.335.
共引文献92
-
1梁晓萍,陈恩诚.跨越中介,实现有厚度的感性——本体论生活美学的理论定位[J].中国美学研究,2023(1):345-359.
-
2王奇,沈蔚.基于生活美学视域的赣南客家围屋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3,44(S01):536-540. 被引量:2
-
3叶碧.趋势 偏向 超越——关于审美文化的思考[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5(9):12-14. 被引量:2
-
4刘金玲.肖邦圆舞曲音乐的清新感[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3):124-127.
-
5刘凯.“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个表征[J].学术月刊,2005,37(2):10-12. 被引量:6
-
6陈望衡,吴志翔.美学的焦虑与价值基座[J].学术月刊,2005,37(3):80-89. 被引量:4
-
7盖生.论经典艺术审美价值的永恒性——兼论艺术审美与“工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关系[J].求索,2005(1):143-145.
-
8邹强.快感与文艺学——也谈文学理论的边界[J].当代文坛,2005(3):10-13. 被引量:1
-
9胡友峰,岳介先.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5):73-76.
-
10赵勇.学者的中产阶级化与中产阶级美学的兴起[J].南方文坛,2006(2):18-20.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24
-
1金惠敏.消费时代的社会美学[J].文艺研究,2006(12):6-17. 被引量:19
-
2高建平,彭锋.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4):59-63. 被引量:29
-
3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3.
-
4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2-133.
-
5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
6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7Fredric Jameson.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Capitalism[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0.
-
8姚文放.“审美”概念的嬗变及其美学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8(3):145-148. 被引量:5
-
9张玉能.消费社会的审美观[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4):26-31. 被引量:20
-
10李金正.论消费与审美的间离与复归[J].文艺理论研究,2009(4):137-142.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3
-
1郭佳妮,刘墨岩,刘娇.关于主旋律电影传播效果的调查研究——基于问卷和文本挖掘的结合分析[J].传媒论坛,2022,5(18):54-58. 被引量:1
-
2唐文龙,火兴三,刘世松,阮仕立.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消费文化体系建设路径[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21(6):98-104. 被引量:12
-
3田玉海,何清新.新时代中国宣传性纪录片的话语建构与美学特质[J].东南传播,2022(5):134-137. 被引量:1
-
1陈志强.非物质社会的艺术设计[J].装饰,2006(4):12-12.
-
2国世平,匡国建.消费美学初资[J].经济论坛,1989(11):34-37.
-
3陈承潘.从严治党的锐利思想武器——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心得[J].福州党校学报,2000(3):13-15.
-
4于钦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J].奋斗,2007(8):40-41.
-
5刘淑君.街道工会的社会作用[J].当代工人(C版),2012(5):80-81.
-
6卢周来.用“穷人的经济学”看中国的贫困治理[J].学习与实践,2006(3):142-148. 被引量:1
-
7本刊编辑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新经济导刊,2003(6):1-1.
-
8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J].前线,2006(11):41-42.
-
9年历[J].国家人文历史,2016,0(8):10-10.
-
10叶皓.让党旗在社区高扬[J].群众,2003,0(11):4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