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界环境》
1997年第2期22-23,46,共3页
World Environment
同被引文献9
-
1胡延照.论上海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上海环境科学,1996,15(4):1-3. 被引量:12
-
2杨春林,戴流芳,吴承坚.上海环保产业的现状、发展目标及对策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1996,15(6):6-7. 被引量:3
-
3王玉庆.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J].新华文摘,2001,(10):179-179.
-
4曲格平.论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发展战略[J].上海环境科学,1997,16(1):1-5. 被引量:17
-
5吕淑萍.环保产业——上海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J].上海环境科学,1997,16(6):1-3. 被引量:4
-
6王浣尘.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沿革[J].上海环境科学,1998,17(1):5-6. 被引量:10
-
7金鉴明.中国的自然生态保护[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20(2):21-31. 被引量:5
-
8杨凯,汪兴涛.环保产业渗透性及价值体现[J].上海环境科学,1998,17(8):7-8. 被引量:4
-
9诸大建.循环经济与上海可持续发展[J].上海环境科学,1998,17(10):1-10. 被引量:24
二级引证文献27
-
1赵峰.循环经济:区域发展的理想经济模式——基于徐州市循环经济模式设计的个案分析[J].社科纵横,2005,20(6):51-52.
-
2李柏楼,陈艳莲.循环经济:重塑经济发展模式[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4):92-94. 被引量:2
-
3陈洁.超循环理论视角下兵团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2,29(18):82-84.
-
4刘振.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组织超循环运行机理透视[J].节能与环保,2004(8):23-25. 被引量:7
-
5李胜,路明.农业产业化企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以河南天冠企业集团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9(5):79-83. 被引量:6
-
6吴未,黄贤金,林炳耀.什么是循环经济[J].生产力研究,2005(4):13-15. 被引量:25
-
7刘建秋,张现林,薛士科.石家庄市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总体构想[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6-8.
-
8薛士科,王春玉,刘建秋,郭东萍.循环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5(8):18-19.
-
9谢菲菲,王海燕.食品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周期评估法[J].物流技术,2005,24(10):74-77. 被引量:2
-
10李波涛,牟瑞芳.循环经济解决城市固体废弃物问题的新理念[J].能源与环境,2006(1):44-46. 被引量:3
-
1金磊.人为灾害问题的理性思考[J].呼兰师专学报,1999,15(2):1-3.
-
2陈家琦.自然·水·人[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6):689-693. 被引量:5
-
3彭青来.新世纪的中国呼唤环境文明[J].辽宁经济统计,2001(6):16-18.
-
4胡向红,熊仪蕾.都匀市民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6):47-48.
-
5陈也奔,马虹.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关系[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3):191-194. 被引量:1
-
6林小华.浅谈人与自然和谐观——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3,18(1):87-89. 被引量:1
-
7叶坚.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生态省建设[J].人民论坛,2006(04B):54-55.
-
8敬志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重建[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2(1):17-20.
-
9庄国泰.环境保护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中国环境科学,1993,13(5):390-393.
-
10彭国珍.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的探讨[J].江西化工,2015,31(5):139-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