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超越怨恨——论张爱玲创作中的主体间性思维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张爱玲小说在多数时候都能超越创作主体个体与性别的身份自恋,反思女性人物与男性人物心中的怨恨情结,建构关爱生命、理解人性的价值原则,从而在创作主体与笔下男女之间建立起主体间共在的亲近关系;但在少数时候,创作主体不免把笔下男女视为可憎的"他者",隔绝了自我与外部世界主体间共在的关系。
作者 李玲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7-134,共8页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5JZD0003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ZW059)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4

  • 1刘思谦.女性文学这个概念[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6. 被引量:60
  • 2舍勒 罗悌伦译.《道德建构中的怨恨》[A].刘小枫编.《舍勒选集》上卷[C].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第488-489页.
  • 3舍勒.《道德建构中的怨恨》[A]..《舍勒选集》:上卷[C].上海三联版,.页488-489.
  • 4刘晓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7页.
  • 5于青.并非自觉的女性内审意识——论张爱玲等女作家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3(4):73-78. 被引量:34
  • 6迅雨.《论张爱玲的小说》[J].万象,1944,(11).
  • 7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C].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08页.
  • 8林幸谦.《反父权制的祭典--张爱玲小说论》,见子通,亦清主编.《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340页.
  • 9刘锋杰.论张爱玲的现代性及其生成方式[J].文学评论,2004(6):118-124. 被引量:23
  • 10张爱玲.《自己的文章》[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C].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78页.

二级参考文献13

  • 1刘思谦.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J].文艺研究,1998(1):89-100. 被引量:88
  • 2张细珍.女性文学中的非女性意识.百花洲,2004,(3).
  • 3周晓阳.20年小说思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 4胡兰成.《今生今世》(上)[M].台北:三三书坊,1990年版.第291页.
  • 5毛姆.《真、善、美》[A]..《毛姆读书随笔》[C].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 6毛姆.《什么是好小说》[A]..《毛姆读书随笔》[C].,..
  • 7孙晋三.《从卡夫卡说起》[J].《时与潮文艺》,.
  • 8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张爱玲》[M].,..
  • 9李欧梵.《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M].,..
  • 10孟悦.《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张爱玲》[M].,..

共引文献199

同被引文献12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