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及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的监测是全球性工作
被引量:11
出处
《医学动物防制》
2008年第3期221-222,共2页
Journal of Medical Pest Control
参考文献5
1 WHO. Global food safety strategic plan[ EB/OL]. 2002, http://www. who. int.
2 郭绶衡,李原浩,陈焱,段丽琼.湖南省2000~2002年食源性疾病调查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2004,4(4):632-635. 被引量:11
3 潘慧英.细菌性食物中毒采样对检验结果若干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对策[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2,12(2):233-233. 被引量:90
4 刘秀梅,陈艳,王晓英,计融.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J] .卫生研究,2004,33(6):725-727. 被引量:330
5 Yasmine Mj, et al. Global estimation of foodborne disease[J]. wld hlth statist,1997,501:5 - 11.
二级参考文献5
1 [1]Food safety and foodborne illness. Available at: http: www. who. int/inf - fs/en/fact237. html[OL].
2 Mead PS,Slutsker L,Dietz V,et al.Food-related illness and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Emer Inf Dis,1999,5:607-625
3 Adak GK, Long SM, O'Brien SJ. Intestinal infection:trends in indigenous foodborne disease and deaths, England and Wales:1992 to 2000. Gut, 2002,51:832-841
4 Rocourt J, Moy G, Vierk K, et al. The present state of foodborne disease in OECD countries. Geneva:WHO,2003,1
5 凌文华,朱惠莲.控制食源性疾病是一项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1999,11(4):304-306. 被引量:20
共引文献427
1 张艳秋.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16):168-169.
2 彭柟,李晓辉,刘艳.成都市2004-2006年食源性疾病现状及控制对策研究[J] .职业卫生与病伤,2007,22(2):97-101. 被引量:6
3 杨振泉,焦新安.不同副溶血弧菌的分子鉴别与生长动力学模型比较[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24(3):210-215. 被引量:6
4 刘琳.肉类微生物学(三)肉中革兰氏阴性食源性致病菌[J] .肉类研究,2008,22(6):32-46. 被引量:5
5 董庆利,王海梅,刘箐,胡孟晗,杨萌.米饭中蜡样芽孢杆菌剂量效应模型的构建[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4):1021-1027. 被引量:6
6 董海龙,霍胜楠,张艳,宋涛.食品安全生物学影响因素及其检测技术研究[J] .科技信息,2013,0(34):59-59.
7 马林,谭铭雄,贾煦,彭志丽,何洁仪.中式肉干生产过程中HACCP系统的应用探讨[J] .热带医学杂志,2004,4(4):390-393.
8 刘秀梅,程苏云,陈艳,袁宝君,戴建华,马群飞,戴昌芳,严纪文.2003年中国部分沿海地区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17(2):97-99. 被引量:150
9 巢国祥,徐勤,李禾,胡建平,周丽萍,马锋,朱炳炎,王静.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实验诊断及关键控制点分析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4):409-410. 被引量:17
10 张玉莲,毛新武,何洁仪,马林,蔡衍珊,刘维斯,黎庆强,邓小冰.广州市一起学生食源性疾病调查分析[J] .热带医学杂志,2005,5(3):348-349.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85
1 陈爱亮.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1):173-186. 被引量:29
2 陆屹.2003年上海市部分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2004,16(9):449-449. 被引量:11
3 巢国祥,焦新安,徐勤,钱晓勤,周丽萍,周晓辉,黄金林.8类食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流行特征及耐药性状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5):519-521. 被引量:24
4 李秀桂,吕素玲,唐振柱,蒋震羚,王红,车光,黄林,阮青,杨娟,张洁宏,方志峰.2002~2004年广西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监测[J] .广西预防医学,2005,11(3):140-142. 被引量:10
5 冉陆,张静.全球食源性疾病监测及监测网络[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17(4). 被引量:31
6 吴清平,范宏英,张菊梅.食源性致病菌免疫及分子检测新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2005,26(11):269-273. 被引量:24
7 李世敏.美国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系统及其特点[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5,12(6):434-437. 被引量:21
8 郭新梅,康冀川,张杰.CTAB法在金黄色葡萄球菌DNA提取中的应用[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24(6):558-560. 被引量:16
9 杨宪时,许钟,郭全友.食源性病原菌预报模型库及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J] .中国食品学报,2006,6(1):372-376. 被引量:13
10 何小维,刘玉.PCR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5):107-109.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11
1 沈爱军,卢珊,赵丽娜,黄健.南宁市2008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2009,35(2):60-61. 被引量:5
2 邵美丽,邵美丽,遇晓杰,杨帆,刘娣.生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分离与鉴定[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21(4):361-364.
3 王力卫,雷晓凌,彭镜林,黄和,励建荣,肖胜蓝.鱼糜制品沙门氏菌生长模型的建立[J] .食品工业,2011,32(12):72-75. 被引量:5
4 贾爱荣,张永刚,王萍,孟秀梅,张绵松,刘昌衡.食品检测中革兰氏阳性菌DNA提取新方法的研究[J] .食品工业,2011,32(12):104-107. 被引量:10
5 王力卫,雷晓凌,彭镜林,黄和,励建荣,肖胜蓝.冷冻鱼糜制品中大肠杆菌生长动力学模型的构建[J]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0):113-116. 被引量:4
6 刘婷婷,宋壮志.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9,26(2):235-237. 被引量:13
7 刘璐,白光大,邢扬,孙平辉,翟前前,吕乐.2013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5,22(7):886-888. 被引量:18
8 朱志良.浅述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中的样品代表性[J] .实用预防医学,2015,22(7):896-896.
9 周翌婧,周永林,吴高林,甄世祺.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9,30(1):37-40. 被引量:15
10 李丽燕,李静虹.2017年晋中市榆次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2):16-18.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73
1 刘月平,刘玲,李冰,王卫山.2015-2020年寿光市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2022,20(21):1205-1209. 被引量:2
2 陈婕,张华涛,赵忠俊,王晓威,梁永柱.潍坊市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2019,17(18):1108-1111. 被引量:3
3 徐国昌.宣汉县学校食堂餐饮用具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0,6(6):180-181.
4 陈琛,李学英,杨宪时,迟海.高水分烤虾中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特性[J] .食品科学,2013,34(15):176-180. 被引量:4
5 金磊,王丽,钟青萍.植物乳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初步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6):187-190. 被引量:6
6 张永进,魏静,王伟,林琳,叶应旺,崔峰,赖年悦,姜绍通,陆剑锋.巴氏灭菌即食小龙虾特定腐败菌的16S rRNA鉴定[J] .渔业现代化,2013,40(6):46-51. 被引量:7
7 桑向来.甘肃省食源性诺如病毒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8,45(24):4423-4426. 被引量:7
8 陈江,齐小娟,张政,陈莉莉,孙亮,廖宁波,章荣华.2016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9,20(1):6-10. 被引量:54
9 黄潇,蔡颖慧.鱼糕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预测模型的构建[J] .食品科技,2014,39(7):324-328. 被引量:6
10 刘岩,仪淑敏,励建荣,李学鹏,马永钧.地衣芽孢杆菌在营养肉汤中生长模型的建立[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4,33(10):1025-1030. 被引量:4
1 刘海霞.美正研制检测食源性病原的生物传感器[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3,19(12):60-61.
2 石亚素,童国忠,张行钦,张全忠,金晓萍,周缀琴.舟山市首次由气单胞菌引起食源性疾病爆发的调查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6):1174-1176. 被引量:8
3 刘秀梅,陈艳,王晓英,计融.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J] .卫生研究,2004,33(6):725-727. 被引量:330
4 李艳.食源性疾病暴发确认指南[J] .广东卫生防疫,2000,26(4):93-96. 被引量:1
5 金培刚.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及应用[J] .浙江预防医学,2006,18(5):62-63. 被引量:13
6 张晨,刘弘.餐饮业的HACCP管理与食源性疾病预防[J] .上海预防医学,2007,19(11):558-560. 被引量:6
7 王兵.一起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致食源性疾病爆发的调查[J] .泸州医学院学报,2008,31(5):554-555. 被引量:1
8 陈志铨.一起宋内志贺菌引起农村学生食源性疾病爆发的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66-666. 被引量:2
9 李秀桂.阪崎肠杆菌污染婴幼儿食品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进展[J] .大众科技,2009,11(9):137-139. 被引量:4
10 褚立鹤,王冬雪.鹤岗市游泳池池水水质分析[J] .中外健康文摘,2009,6(04X):96-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