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分类管理研究
被引量: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当前,名目繁多、形式多样的各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全国各类高校中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定义、类型、特点、形成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分类管理的基本原则及主要策略,对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研究,旨在达到有效教育及管理的目的。
作者
陈涛
崔德明
机构地区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34,共2页
China Adult Education
关键词
大学生
非正式群体
分类管理研究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27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14
参考文献
2
1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7日.
共引文献
10
1
任利剑.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定位[J]
.教育评论,2006(1):4-6.
被引量:1
2
赵嘉朱.
中国学位论文管理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4):136-141.
被引量:4
3
赵麟斌,李小宾.
加入WTO与中国高等教育变革[J]
.东南学术,2006(5):154-159.
被引量:3
4
周建定.
我们希望拥有更好的历史教材[J]
.历史教学,2007(2):48-50.
被引量:2
5
闵行区"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组,陈效民,竺建伟,王浩,朱越,王芳.
转型与创生: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区域性实践与探索[J]
.教育发展研究,2009,29(8):29-34.
被引量:1
6
徐英俊.
关于黑龙江省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抽样调查[J]
.职教论坛,2009,25(18):59-60.
7
刘生全.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论思考[J]
.教育研究,2009,30(12):13-18.
被引量:8
8
何小勇.
实习劳动的法律规制探讨——以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为切入点[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6):109-118.
被引量:13
9
徐小云,程新联.
用历史趣闻激活高中历史课堂[J]
.科学咨询,2012(1):98-99.
10
赵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理论解析[J]
.北京教育(高教),2013(6):54-5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27
1
张琴.
论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及管理[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1):88-90.
被引量:10
2
熊舸,何晓琼,陈怡露.
基于非营利性组织的高校院系学生会管理新模式[J]
.文教资料,2007(6):27-28.
被引量:6
3
孟威,张铤.
新时期大学生社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5(5):120-122.
被引量:16
4
王江兵,戴跃侬.
新形势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与引导[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3):8-11.
被引量:20
5
秦龙,马国春.
浅析大学班级里的小团体[J]
.中国商界,2008(8):158-158.
被引量:2
6
郑思明,程利国,雷雳.
高中生与大学生的社会网络及其人际关系效应[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60-167.
被引量:8
7
潘从义.
新形势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J]
.江西教育科研,2006(4):26-28.
被引量:7
8
周永平,袁婷.
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4):32-33.
被引量:8
9
黄明睿.
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其管理[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7):226-228.
被引量:27
10
王建伟.浅析新时期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的新特点.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引证文献
10
1
涂德祥.
关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12(8):117-119.
被引量:5
2
彭赛丰,向华.
高校学生社团的非正式组织解读[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3):84-86.
被引量:1
3
陈曼丽,刘小莉.
试论和谐校园视角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建设[J]
.科技广场,2009(8):221-222.
被引量:2
4
曲峡,孙婳.
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探讨[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12):137-137.
5
张方敏,黄舒蔚.
试论以组织传播策略干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J]
.怀化学院学报,2011,30(7):111-112.
6
杨玉翠.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J]
.科教导刊,2011(16):165-166.
被引量:3
7
杨玉翠.
新时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探究与创新管理研究[J]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2012(6):99-99.
8
何新,赵守栋.
大学生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模型的建立[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4):231-232.
9
杜红.
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10):122-123.
被引量:3
10
魏晓波.
和谐校园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初探[J]
.科技创新导报,2012,9(34):253-254.
二级引证文献
14
1
高燕,孙莉.
班主任工作在高校学生自主管理中的引导作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7):39-40.
2
翟舒妍.
新时期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确引导刍议[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9):253-255.
被引量:2
3
何新生,张涛.
增强朋辈群体凝聚力 提高朋辈教育实效性[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2(11):21-23.
被引量:30
4
张益民,张力凡.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研究[J]
.学理论,2013(15):335-336.
5
孙美晖,周成刚.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1):75-76.
被引量:3
6
许旭娜.
浅析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策略[J]
.内蒙古教育(C),2014(1):37-38.
7
陈小小.
正式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J]
.枣庄学院学报,2014,31(3):126-129.
8
周学智,刘畅,唐自成,张郢.
高校学生社团自主管理实践与创新——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蒲公英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J]
.中国地质教育,2015,24(4):86-89.
被引量:1
9
徐丽丽,陆可.
浅析大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J]
.人力资源管理,2017(8):297-298.
10
韩硕,赖晓蓥.
浅析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朋辈教育模式[J]
.才智,2016,0(9):87-87.
被引量:1
1
江虹.
美国政府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私立高校的分类管理研究[J]
.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6,0(17):3-3.
2
刘景洋.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研究[J]
.山西青年,2016,0(6):216-217.
3
石福荣,唐坤.
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精细化分类管理研究[J]
.科教文汇,2015(25):19-20.
被引量:1
4
胡小燕.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J]
.鄂州大学学报,2008,15(3):75-77.
被引量:4
5
赵伟,陈迎春,王军云.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特征与干预对策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3(19):74-76.
被引量:4
6
蒋礼文.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初探[J]
.理论界,2006(1):123-124.
被引量:3
7
刘志锁.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
.天津电大学报,2010,14(3):60-63.
被引量:2
8
包敦峰.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J]
.改革与开放,2015(12):121-122.
9
黄梅君,竺小恩.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J]
.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90-93.
10
张中学.
怎样看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J]
.中国成人教育,2008(17):48-49.
中国成人教育
2008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