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参与性应成为电视节目的评价标准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近年来,我国电视传播观念在不断变化,电视节目也在各种新兴媒体的竞争中谋求发展。以往评价电视节目的三个标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参与不仅促使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紧密结合,而且进一步融合了大众传播主体和观众的关系,有利于电视节目的发展。将参与性作为电视节目的评价标准,必须注意观众的参与是否有意义,是否切合节目主题,是否真实,是否能和其他三个标准相融合。
作者
张晓鹤
周智芳
机构地区
山东电视台
出处
《声屏世界》
2008年第3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电视节目
评价标准
电视传播观念
大众传播
新兴媒体
市场需要
人际传播
传播主体
分类号
G222.3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2
1
王甫,吴涛,胡智锋,顾亚奇(整理者).
2005:中国电视备忘录[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28(1):1-7.
被引量:11
2
程晋.
新形势下电视文艺的文化定位[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39-41.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13
1
贾晓帆,唐晓梅.
中国电视文艺节目的文化定位与思考[J]
.戏剧之家,2013(7):186-187.
被引量:3
2
项仲平,朱晓军.
中国电视的困境与突围[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28(3):116-118.
被引量:3
3
张春朗,周石星,胡文烽.
特色活动:推动省级卫视品牌升级的有效途径[J]
.新闻战线,2006(9):85-87.
被引量:3
4
张霆.
论省级卫视特色化频道的打造[J]
.新闻界,2006(5):98-99.
5
张春朗,周怡.
受众参与的深入与媒体活动的勃兴——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传媒大型活动的兴起[J]
.国际新闻界,2006,28(12):54-57.
被引量:6
6
张春朗.
受众角色的转换与广电媒体对策[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4):80-81.
被引量:1
7
张君昌,吕鹏.
绿色收视率代表新时期中国电视文化的前进方向[J]
.电视研究,2007(2):24-26.
被引量:1
8
顾顺坤,赵瑜.
注意力碎片化时代的典型宣传[J]
.视听纵横,2007(3):7-9.
9
顾顺坤,赵瑜.
注意力碎片化时代的典型宣传[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6):49-50.
10
李彦平,雷丽.
电视文化从精英转向大众的传播策略[J]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9):135-136.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1
1
刘燕南.
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解析——模式、动向与思考[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33(1):45-49.
被引量:21
2
文卫华.
电视节目评价体系:英美模式和中国实践[J]
.中国电视,2011(11):82-85.
被引量:6
3
周勇,陈慧茹.
多级传播路径下的网络视听信息影响力评估体系建构[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3):123-128.
被引量:24
4
李可嘉,王义康.
改进SIR模型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应用[J]
.电子科技,2013,26(8):168-171.
被引量:24
5
陈崇山.
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上)[J]
.当代传播,2001(1):12-14.
被引量:14
6
王斌.
媒体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影响力评价新论——兼对“郑丽勇指标体系”的补充与发展[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4):73-75.
被引量:1
7
刘臣,王育清,周立欣,霍良安.
复杂网络上的传播模型研究[J]
.系统科学学报,2016,24(2):81-86.
被引量:10
8
周勇,赵璇.
融媒体环境下视听传播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建构--基于VAR模型的大数据计算及分析[J]
.国际新闻界,2017,39(10):125-148.
被引量:30
9
杨状振,翟晓菲.
收视率和电视节目新评价体系的变化[J]
.视听界,2017(6):83-85.
被引量:2
10
付伟,王静,潘晓中,刘亚州.
动态同质网络上的SIR谣言传播模型[J]
.计算机应用,2018,38(7):1951-1955.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2
1
檀雷雷.
基于SIR模型的电视节目传播效果评价研究[J]
.电视技术,2022,46(10):182-186.
2
王畅.
浅谈国内电视节目评价标准[J]
.新闻研究导刊,2015,6(7):22-2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王继红.
专业化电视频道主观评估体系研究[J]
.电视技术,2022,46(4):194-197.
1
高有祥.
精神内核——电视娱乐节目的灵魂[J]
.电视研究,2005(6):58-59.
被引量:1
2
朱菁.
从谈话节目的崛起看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J]
.电视研究,2001(1):16-17.
被引量:3
3
杨君.
电视技术发展与电视传播观念的变革[J]
.电视研究,1994(2):53-56.
被引量:3
4
尹鸿.
媒介竞争中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9,24(4):10-12.
被引量:2
5
肖兵艳,周智芳.
参与性——电视节目新追求[J]
.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07(3):86-88.
被引量:1
6
刘启强,林琳.
浅谈电视传播观念的四个转化[J]
.新闻传播,2005(5):64-64.
7
彭姝.
省级卫视的频道专业化发展——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例[J]
.文化产业导刊,2014,0(11):33-39.
8
李实.
试论中国电视传播观念的嬗变与发展[J]
.活力,2010(3):52-52.
9
张娟.
电视技术发展与电视传播观念的变革[J]
.科技与创新,2015(1):37-37.
10
杨君.
电视技术发展与电视传播观念的变革[J]
.声屏世界,1994(12):34-35.
声屏世界
2008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