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刘勰的佛学思想与价值取向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刘勰长于佛理,其对"神识"、"空"、"禅"、"涅槃"等佛教思想有着独特的阐释,这对其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有重要影响。然而,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其佛教思想实际上是玄学化了的佛学思想。刘勰以儒为主、儒佛并重的人生观和亦儒亦释的价值取向,是当时文士心态的一种典型反映。
作者
高永旺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2-215,共4页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985工程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创新基地课题"成果之一
关键词
刘勰
佛学
灭惑论
价值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26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1
梁·刘勰著,杨明照校注拾遗.《文心雕龙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页.
2
晋·宗炳.《明佛论》,《弘明集》卷二,《大正藏》卷五十二,第12页上.
3
北周·道安.《二教论》,《广弘明集》卷八,《大正藏》卷五十二,第136页中.
4
南齐·张融.《门律》,《弘明集》卷六,《大正藏》卷五十二,第38页下.
5
梁·刘勰.《灭惑论》,《弘明集》卷八,《大正藏》卷五十二,第49页下,第50页上,第50页中,第51页上,第49页下,第51页中.
6
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页,第479页,第18页,第526页,第2页.
7
王元化.《<灭惑论>与刘勰的前后期思想变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版,第31页.
8
梁·萧衍.《立神明成佛义记》,《弘明集》卷九.《大正藏》卷五十二,第54页下.
9
刘宋·竺道生.《注维摩诘经》,《大正藏》卷三十八,第354页中.
10
冯国栋.
刘勰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学[J]
.文艺理论研究,2002(6):52-57.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僧祐.《出三藏记集》[M]卷九. 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2
胡适.《禅学古史考》[A].张曼涛主编.现代佛学丛刊第4册《禅宗史实考辨》[C] .台北 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
3
慧皎.《高僧传》[M]卷六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年
4
僧祐.《出三藏记集》[M] 卷十二.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年
5
慧皎.《高僧传》[M] 卷三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年
6
慧皎.《高僧传》[M] 卷十一.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年
7
僧祐编.《弘明集》[M] 卷八.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
8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 卷九《养气》.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
9
僧祐.《出三藏记集》[M]卷六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年
10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M]卷上 .大正藏 15卷 No602
共引文献
7
1
李红梅.
试析《文心雕龙》中的佛教思想[J]
.社科纵横,2008,23(10):100-101.
2
乔守春.
刘勰佛学思想散论[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43-46.
3
王晓,李百浩.
“虚静”现代建筑论[J]
.新建筑,2008(2):125-127.
4
高文强.
近十年(2000-2009)六朝佛教与文学批评研究述评[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64(4):101-106.
5
王林飞.
刘勰虚静说渊源论略[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13(2):30-32.
被引量:1
6
李轩鹏,张欣.
邢台郭村大齐天统常乐寺碑记考[J]
.文物春秋,2014(3):50-54.
7
皮朝纲,刘瑛.
美学苑囿一洞天——2002年国内宗教美学思想研究巡礼[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5):5-1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26
1
高文强.
试论佛教论争对刘勰折衷方法的影响[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3):77-81.
被引量:6
2
刘跃进.
六朝僧侣: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J]
.中国社会科学,2004(5):179-191.
被引量:19
3
高华平.
南北朝佛教僧侣的诗学成就[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94-98.
被引量:2
4
冯国栋.
刘勰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学[J]
.文艺理论研究,2002(6):52-57.
被引量:7
5
曹虹.
慧远及其庐山教团文学论[J]
.文学遗产,2001(6):15-26.
被引量:12
6
吴相洲.
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关系再探讨[J]
.文艺研究,2005(3):62-69.
被引量:8
7
詹志和.
佛教影响与魏晋时期美学精神转型[J]
.文艺研究,2005(7):73-82.
被引量:4
8
张少康,笠征.
刘勰《文心雕龙》和佛教思想的关系[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4):49-55.
被引量:10
9
袁济喜,李建中(点评人).
论六朝佛学对中国文论精神的升华[J]
.学术月刊,2006,38(9):106-113.
被引量:4
10
普慧.
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佛教神学思想[J]
.文艺研究,2006(10):66-75.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2
1
廖志斌.
浅议释道儒对《文心雕龙》创作思想的影响[J]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6):42-44.
2
高文强.
近十年(2000-2009)六朝佛教与文学批评研究述评[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64(4):101-106.
1
马宏山.
《文心雕龙》之“道”辨——兼论刘勰的哲学思想[J]
.哲学研究,1979(7):74-80.
被引量:6
2
马悦可.
法律意识的核心思想与价值属性[J]
.青年时代,2016,0(14):79-79.
3
文厚泓.
汉传佛学本体思想的演变——东汉、三国与两晋时期[J]
.学理论,2013(30):149-150.
4
贾树新.
刘勰的世界观[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12(1):22-27.
5
吴礼鑫.
禅道人生二则[J]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5,0(8):63-63.
6
则音.
歌尽桃花扇底风[J]
.武侠故事,2014,0(27):55-60.
7
郜积意.
汉晋学术转变与《文心雕龙》思想的关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6):49-54.
被引量:2
8
商叙明.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思想的矛盾态度[J]
.作家,2009,0(20):28-29.
9
郭媛.
《訄书·儒道》义疏[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2):135-137.
被引量:2
10
孙晓青.
从迷惘到清醒——浅析海明威的创作思想[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7(1):103-107.
江苏社会科学
2008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