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阿宫腔之我见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遏工腔原是民间皮影演出的小剧种,于清末民初流行于陕西省的礼泉、乾县、三原、富平一带,如今只有富平仍在演出。它是秦声戏剧发展的一个流派,戏剧专家称其为“北路秦腔”。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被搬上大舞台,并把“窝工腔”改称“遏工腔”。此名恰切,宗系分明。不想一年多后,又改名“阿宫腔”。后又有此剧种源于秦时阿房宫的附会之说,并推想遏工腔“阿、噫、呀”发音乃当时宫娥内侍语音遗响。更有想当然者,言项羽火焚咸阳,宫女内侍逃出,流落民间,故而流传至今,一个剧种的新传说就这样产生了。
作者 曾长安
出处 《当代戏剧》 2008年第2期32-35,共4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