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被引量:
1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施方式。在全面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思路。
作者
王文章
陈飞龙
机构地区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1-89,共9页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65
同被引文献
611
引证文献
111
二级引证文献
341
参考文献
6
1
戴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惑[J]
.瞭望,2005(30):57-59.
被引量:65
2
孙家正.《<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总序》[A].王文章主编.《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C].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
3
赵自庄.《云南民族文化区域构建》[A].张庆善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4
王鹤云.《浅论保护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有效方式》[A].张庆善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5
朱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背景、问题与思路》[J].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1).
6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管理及操作规程》,见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11-12页.
共引文献
65
1
秦佳.
木版水印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现状与建议[J]
.电影评介,2009(5):110-111.
2
华春霞,贾鸿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S2):159-161.
被引量:49
3
张曼.
对传统文化表达法律保护的若干思考[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4):81-84.
4
赵李娜.
环境、信仰、文艺与生活:人地关系视野下的国家级非遗叶榭舞草龙研究[J]
.西北民族研究,2014(3):187-196.
被引量:4
5
刘永明.
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2):183-190.
被引量:19
6
郭桂玲,杨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6):15-18.
被引量:14
7
李东方.
西部人文资源的法律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为典型[J]
.政法论坛,2007,25(4):125-134.
被引量:7
8
钟福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风俗画[J]
.美术观察,2008(5):104-107.
被引量:5
9
何永斌,陈海玉.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体系建设刍议[J]
.四川档案,2008(6):32-34.
被引量:6
10
陈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碎片化及其对策[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2):87-91.
被引量:34
同被引文献
611
1
文琴.
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政策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19(S01):156-160.
被引量:19
2
李智超,于翔.
中国跨界环境保护政策变迁研究——基于相关政策文本(1982-2020)的计量分析[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1,22(6):15-26.
被引量:10
3
王经绫.
责任、边界与矛盾:政府支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青海民族研究,2022,33(3):116-123.
被引量:6
4
易人.
竞芳斗艳 五彩缤纷——六首《对花》的比较研究[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6(2):17-21.
被引量:1
5
张瑞杰.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0(24):215-216.
被引量:2
6
黄洁,唐长菁.
文创视野下北海贝雕的传承与创新[J]
.轻工科技,2023,39(2):133-135.
被引量:3
7
吴娱.
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1):170-172.
被引量:20
8
邢莉.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传承与文化精神[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89-95.
被引量:32
9
程晓君.
属于全人类的“意大利模式”——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初探[J]
.魅力中国,2008(26):65-66.
被引量:5
10
郝海亭,赵书伟,郇昌店.
传统体育遗产及其保护原则[J]
.搏击(武术科学),2008,5(3):89-90.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111
1
倪锡尊,谢洁琼.
社交网络视域下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对策[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20,0(2):144-145.
2
涂婉,肖莎.
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与“创”[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56-59.
被引量:2
3
孙正,葛浩然,陈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探究——以满族灯舞“八大怪”为例[J]
.满族研究,2021(4):106-109.
4
吴川.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以华县皮影制作工艺为例[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4):277-278.
被引量:6
5
刘霞.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策略[J]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9(2):27-28.
被引量:7
6
黄河.
由常州梳篦论中国传统工艺品生存发展之路[J]
.美与时代(创意)(上),2009(1):14-16.
被引量:3
7
杨娜,秦艺娟.
常山战鼓的艺术价值[J]
.飞天,2011(4):83-84.
8
高玉梅,胡允银,邓雅文.
变革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云南科技管理,2009,22(2):58-60.
9
郑乐丹.
近五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贵州民族研究,2009,29(2):39-44.
被引量:6
10
文乃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人的认定——以湘西地区为例[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5):52-5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41
1
齐汇,郭杰.
民族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
.工业设计研究,2022(1):216-223.
2
胡卫军.
文化共同体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与传承[J]
.华夏文化论坛,2022(2):283-292.
被引量:1
3
庞博.
基于首位度的中国电影经济等级规模结构研究[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22-27.
4
赵永恒.
浅析我国书法“非遗保护”的基本内涵以及文化特征[J]
.汉字文化,2020(2):66-68.
5
魏泽吉.
“非遗”语境下民间信仰的创造性转化[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5):63-72.
被引量:3
6
宋丽荣.
黑龙江省鄂伦春民族文化内源式发展的教育研究[J]
.黑龙江史志,2020(11):44-48.
7
刘霄.
传说、庙会与文化认同——曹仙媪信仰的地方生成及时代反思[J]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4(1):109-121.
8
孙雯.
文化立法对提升文化治理能力的影响[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8):68-73.
被引量:2
9
王蕊蕊.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探索——以海南省三亚市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4):228-229.
被引量:3
10
王健,王皖豫.
江西陶瓷文化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市场分析研究[J]
.产业科技创新,2020,2(33):15-17.
1
唐代伦.
精神文明建设对电力企业自身的必要性和实施方式[J]
.科技创业家,2013(20):226-227.
被引量:2
2
赵汝周,王志西,冯凌宇.
党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中共成都市委党校为视角[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2,23(2):61-65.
被引量:5
3
贺波彬.
从文化传统看中美课程的差异[J]
.中国电力教育(下),2009(6):189-190.
被引量:1
4
黄全明.
论当前校长培训的价值取向问题[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8(6):1-3.
被引量:1
5
湛风.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总结和反思——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与教学为例[J]
.华夏文化,2017(1):13-16.
6
王祎,张玉春.
史前巫卜文化在《乐记》中的遗存[J]
.云梦学刊,2008,29(2):66-69.
被引量:1
7
金雪涛,张艺术,李波.
我国文化传媒业特殊管理股制度解析[J]
.当代经济研究,2014(7):32-36.
被引量:8
8
骆新华.
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与“利民工程无偿援助”的发展及开展方式[J]
.湖北社会科学,2003(7):82-83.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