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94-95,共2页
Strait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共引文献53
-
1王国富.台州市椒江区艾滋病感染者流行特征分析及控制措施探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5):5-5.
-
2张丽霞.我国艾滋病的现状及流行趋势[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7,22(2):64-65. 被引量:2
-
3王岁霞.我国农村艾滋病的流行因素及其干预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4):429-431. 被引量:4
-
4马改梅,张文平,尹文和,李其明.长葛市1997—2006年HIV/AIDS流行特征[J].职业与健康,2007,23(19):1718-1719. 被引量:3
-
5曾四清,郭波,胥秋华,黄国超,邓韶英,黄丽雯,谢丽燕.珠海市外来工预防艾滋病知识和态度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5):447-449. 被引量:3
-
6王嫽嫽.温岭市2000—2006年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7,23(23):2179-2180.
-
7孙玉萍,陈晖.杭州市拱墅区社区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现状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5):35-36. 被引量:3
-
8谢阳,陈俊惠,汪志辉,郭恩德,张志锐.漳州市2003-2005年性病门诊就诊者艾滋病、梅毒监测及行为特征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5):43-44. 被引量:2
-
9张巧利,王晓霞,陈柏芬.东莞市吸毒人群艾滋病KABP及感染情况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537-4539. 被引量:8
-
10玄明雪.延边地区娱乐场所性服务人员AIDS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前后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140-141.
同被引文献6
-
1曾湘玲,王晓秋,王海成.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应用的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2):109-110. 被引量:3
-
2黄芩.南京市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现状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1,6(2):94-96. 被引量:2
-
3杨慧.从社区社会工作视角看艾滋病的社会排斥问题[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北京: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0:715-717.
-
4席胜军,何玉芳,周晓红,杨青.浙江省杭州市居民艾滋病歧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2):917-919. 被引量:13
-
5杨娟.以社区为依托的艾滋病防治工作[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10):26-27. 被引量:2
-
6无.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1):1-5. 被引量:893
-
1杨文琳.“艾滋病”的宣教大使——小记中国科学院曾毅院士[J].中国处方药,2002,1(7):85-85.
-
2徐菲菲,刘秀华.心血管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J].中国微循环,2004,8(6):411-415. 被引量:1
-
3靳刚强,韩振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他汀类药物的防治机制进展[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9):102-103.
-
4王宇丹,余国辉,江峰,刘庆山.南昌市某地基层社区干部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现况调查[J].首都公共卫生,2013,7(4):157-159.
-
5阿不都米吉提.阿不力孜.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防治作用的有效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8):167-168. 被引量:1
-
6程月华,吴建华,袁家麟.社区干部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J].社区卫生保健,2005,4(1):43-43.
-
7丁贤彬,陈弘,王冬梅,郑建琼,徐静.重庆市社区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和相关态度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5):459-460. 被引量:5
-
8余家勤,梁章清,赵文宪.艾滋病防治多部门合作机制探讨[J].应用预防医学,2008,14(B06):40-42.
-
9杨诚,何文淑.南京市雨花台区医务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 态度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19(9):696-697. 被引量:1
-
10夏军强,余国辉,王宇丹.四类人群针具交换宣传教育效果评估[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6):462-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