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兼论发展特色经济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
被引量:4
出处
《经济论坛》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3期10-11,共2页
Economic Forum
同被引文献16
-
1胥留德.论特色产业[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18-21. 被引量:28
-
2王志伟.构建冀南经济发展带推进"一线两厢"战略实施[J].经济论坛,2005(6):37-38. 被引量:1
-
3冷宣荣.“一线两厢”战略布局与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J].领导之友,2005(5):18-19. 被引量:3
-
4李君华,彭玉兰.产业布局与集聚理论述评[J].经济评论,2007(2):146-152. 被引量:12
-
5云南统计年鉴编委会.云南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
6楚雄州年鉴编委会.楚雄州年鉴2007[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07.
-
7孟庆红.臣域优势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
8陆大道,刘毅,等.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
9. .云南经济年鉴[Z]线装书局.
-
10王元京.西部特色经济的产业识别与评判标准探讨[J].经济学家,2001(2):19-25. 被引量:25
引证文献4
-
1粟庆品.特色经济的识别与判断[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7):1-3. 被引量:8
-
2袁建林,易兰兰.河北省“一线两厢”区域产业布局战略实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67-68.
-
3罗琨玲,武友德,李彦辉,邹明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楚雄特色经济[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8):704-706.
-
4罗琨玲,周智生,李彦辉,邹明俊.加强楚雄州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10):123-126.
二级引证文献8
-
1陈四辉,梁少华.地方特色产业内涵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319-6320. 被引量:17
-
2周民良,满明俊.区域关联产业群的识别与发展模式探析——以陕西省为例[J].开发研究,2009(3):1-6.
-
3曾绍伦,冉景亮,曾凡英,许昆静.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分析——以自贡市盐化集群为例[J].生态经济,2010,26(12):108-112. 被引量:10
-
4陈四辉.政府作用、地方特色产业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浏阳花炮产业发展带来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813-13815. 被引量:1
-
5张圆.常州市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探析[J].当代经济,2013,30(17):51-53.
-
6丁巧云,廖花,王力.芜湖市特色产业选择和发展对策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96-101. 被引量:2
-
7崔柏伟,蒋庆斌.区域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发展影响探析——以常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2015,14(11):7-10. 被引量:1
-
8张雅新.天津宝坻乡镇特色经济发展的路径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7(6):387-388. 被引量:1
-
1林宁.构筑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论发展特色经济与产业布局、结构调整[J].市场周刊·理论版,2001(24):13-13. 被引量:1
-
2童李文.科技助力民生 各地高招频出[J].杭州科技,2012,33(4):58-61.
-
3创特色工作谋三产发展[J].综合经济导刊,2000(3):46-46.
-
4王学军.甘肃发展特色经济的内涵及具体思路[J].现代商业,2008(3):244-245. 被引量:1
-
5孙州霞.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也谈西部开发中的特色经济[J].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0(3):57-59. 被引量:1
-
6朱李鸣,陈文杰.依托区域块状经济培育特色总部经济——对永康实践探索的思考[J].浙江经济,2009(3):49-50. 被引量:1
-
7路小昆.以共建创新体系深化区域合作——成渝经济区合作模式的一个视角[J].成都发展改革研究,2012(2):62-65.
-
8梁玮玮.哈大齐工业走廊一体化理论新视角[J].当代经济,2008,25(5):104-106. 被引量:3
-
9宋毓.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湘西自治州凤凰县为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2):66-67. 被引量:1
-
10张云,李靖宇.关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几点思考[J].经济论坛,2004(12):24-24.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