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当前护卫我国猪群的健康与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难度——如何遏止病毒、细菌“合围”之势——猪蓝耳病的致病机理及其临床处置新技术思路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当前,护卫我国猪群的健康与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难度。继续沿用几十年来业内防疫都很熟悉套路、程序和办法去应对,已明显暴露出"回天乏力"。这就急需业界统一认识,集合各方力量上下一心,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从产业体系上"会诊",找出真正的幕后"操纵者",因地制宜用创新思路拿出科学严谨的系统性破解方案,阻隔病原微生物肆虐的通道,铲除传染源,以此来拯救我国养猪业,也为守望国家公共卫生安全进一份责任。笔者指出,我国猪群的临床病例,既有美洲型的普通猪蓝耳病,又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也有二者兼有的病例(简称双阳性)。并且,经常可从临床病例中分离到猪瘟、伪狂犬、环状病毒病的一或二种、三种,以及猪支原体、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弓形虫病、巴氏杆菌的一或数种,即:该病临床多以两种以上病毒和两种细菌、支原体或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形式表现。要做到早期治疗和及时控制的关键是早期确诊。而要做到早期确诊的"助手",确是定期进行抗体监测。由于呼吸变化不易观察,眼睑发红又常常被饲养者忽略,许多猪群的多数个体在渐进的传播过程中相继感染,饲养户只是在发现猪只减食、拒绝采食或双耳发红、躯体发红时才对病例(严重个体)进行治疗,在对严重病例的治疗过程中,其他个体相继表现症状,所以,饲养者和多数兽医归纳出发热、传染快、发病急、死亡率高的规律。事实上,该病同样是渐进性过程,只不过人们对其规律没有真正认识。而且,猪只之间的交流,是通过叫声和相互接吻实现的,自然状态或饲养密度较小的状态下,健康猪能够通过驱赶或拒绝同发病猪的接触减缓疫病的传播,而在规模饲养状态下,由于群体过大和饲养密度高,健康猪对发病猪的关怀和安抚频频发生,接吻、尤其是同病原阳性猪的接吻成为该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在狭小的圈舍场地,病猪即使不主动同健康猪接吻,也会由于咳嗽、喷嚏、喘息、采食、排尿污染空气和圈舍,导致疫病在发病猪场(户)猪群内的蔓延。这是临床疫病在同一圈舍、同一猪场(农户)、同一村庄、同一饲养小区暴发的主要原因。猪蓝耳病的发生和流行,已经给我国养猪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教训是深刻的。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主管部门和技术支撑机构,都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反思防控工作,创新思路,讲求实效,通过举办培训班、科技下乡、举办电视讲座、免费发放科普资料等形式,强化猪蓝耳病防控常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变政府组织防控为群众主动防控,尽快提高防控效率。就全国来讲,当务之急是拔除疫点、消灭传染源。建议政府在加强产地检疫和市场管理的同时,采取每县(市、区)设置3个 ̄5个蓝耳病病原阳性猪和死猪收购点,按照市场死猪价格收购死猪或病原阳性猪,集中后无害化处理。同时采取突袭行动,取缔收购、加工、经营病死猪窝点,公开举报电话并重奖举报人等手段,严厉打击收购、加工、经营病死猪行为。建议采取政府补贴净化种猪群,强制性引种报检,在涉农媒体用公益性资金公告猪瘟、伪狂犬、蓝耳病三病净化种猪场名单等手段,净化种猪群,减少传染源,尽量阻断猪蓝耳病流行的传播,提高群体免疫力,加速扭转养猪生产的被动局面。本文笔者从临床特征、剖见病变着手,分析了猪的普通蓝耳病和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病理过程,介绍了临床处置的五种基本方法,提出了预防控制该病的九条参考性意见。以期能对各地防疫部门和养猪企业走出困局有所帮助。
机构地区 河南省兽医院
出处 《中国动物保健》 2008年第4期40-46,共7页 China Animal Health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6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