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魏晋六朝时期“V1+О+V2”格式语法属性浅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绝大多数“V1+O+V2”格式还是不能看作动结式,至少不能是是典型的动结式;此期也出现了少数可视为动结式的“V1+O+V2”结构,主要是考虑到这类用例中,后项动词直接且只与前项动词发生关系,而与施事主语没有“支配——被支配”关系。
作者
徐秀云
机构地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年第4期34-35,共2页
Modern Chinese
关键词
汉语语法史
动结式
“V1+O+V2”格式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3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梁银峰.
西汉结果补语的发展[J]
.古汉语研究,2005(1):34-40.
被引量:5
2
宋绍年.
汉语结果补语式的起源再探讨[J]
.古汉语研究,1994(2):42-45.
被引量:28
二级参考文献
8
1
董秀芳.
述补带宾句式中的韵律制约[J]
.语言研究,1998(1):55-62.
被引量:67
2
何乐士.
从《左传》和《史记》的比较看《史记》的动补式[J]
.东岳论丛,1984,5(4):81-91.
被引量:11
3
何乐士.《史记》语法特点研究[A]..两汉汉语研究[C].山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4
李讷 石毓智.汉语动补结构的发展与句法结构的嬗变[A]..中国语言学论丛(2)[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5
梅祖麟.从汉代的“动、杀”、“动、死”来看动补结构的发展—兼论中古时期起词的施受关系的中立化[A]..语言学论丛(16)[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
李佐丰.先秦汉语的自动词和使动用法[A]..语言学论丛(10)[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
杨平.“动词+得+宾语”结构的产生与发展.中国语文,1989,(2).
8
周迟明.《汉语的使动性复式动词》[J].《山东大学学报》,1957,(1).
共引文献
30
1
万群.
试析"死吾君"及相关句法结构[J]
.语言学论丛,2020(1):135-155.
2
梁银峰.
先秦汉语的新兼语式——兼论结果补语的起源[J]
.中国语文,2001(4):354-363.
被引量:15
3
孙书杰.
动结式研究述评[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4):86-88.
被引量:1
4
陈伟武.
出土文献之于古汉语研究十年回眸[J]
.古汉语研究,1998(4):28-36.
被引量:4
5
胡敕瑞.
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J]
.中国语文,2005(3):214-225.
被引量:43
6
宋亚云.
东汉训诂材料与汉语动结式研究[J]
.语言科学,2007,6(1):84-96.
被引量:3
7
肖贤彬.
古汉语动补结构起源“兼语说”之再研究[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6):697-702.
被引量:4
8
宋亚云.
“V2自动词化标准”献疑[J]
.古汉语研究,2008(1):41-46.
被引量:3
9
林溢婧.
简论使成式产生的时代及判断标准[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6):84-86.
被引量:1
10
刘文正.
汉语“指宾动结式”的判别和产生年代[J]
.古汉语研究,2009(2):44-51.
被引量:1
1
刘晓梅,戚淑华.
汉语的去声与四声别义[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9(4):61-63.
2
徐丹.
从动补结构的形成看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影响──兼谈汉语动词语义及功能的分化[J]
.语文研究,2001(2):5-12.
被引量:21
3
范妍南.
魏晋六朝时期小说中的判断句[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19(3):68-71.
被引量:1
4
董小玉.
试论应用文的产生和演变[J]
.宜宾学院学报,1999(1):27-31.
被引量:1
5
贺书伟.
双音节副词“偶尔”的语法化历程[J]
.新余学院学报,2013,18(1):62-64.
被引量:1
6
李小平.
附加式后缀从上古到魏晋六朝的嬗变[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34-38.
7
廖丽红.
“笄”与“簪”的历时更替[J]
.青春岁月,2017,0(3):65-65.
8
吴茂刚.
魏晋六朝非使成动结式的发展情况[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2):117-119.
9
程广昌.
洞穴小说在宋代的嬗变[J]
.青年文学家,2015,0(10X):57-57.
10
姚婷婷.
浅论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形成[J]
.群文天地(下半月),2012(8):110-111.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