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53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穆旦对新中国一度怀有陌生感与警惕心理;1957年在多重鼓励之下,久未写作的他短暂地"重现"。之后的批判可见出当时政治文化语境的效应,以及个人意志对于时代话语的臣服;也表明穆旦没有成为主要诗人,1940年代后期形成的穆旦批评空间基本上没有展开。这一阶段"查良铮"对于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热切参与,丰富了穆旦的整体形象,也彰显了"查良铮"与"穆旦"两个形象的历史分离局面。这一分离本身既体现了穆旦对于新时代的应对,也是复杂的时代语境的表征。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132,共12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