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1954年-1957年的中苏琐事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觉得自己势单力薄,所以他非常重视跟中国的关系,特别是1954年10月那次来中国。原来苏联人的外交在传统上是侧重欧洲的,对亚洲向来不太重视,虽然中国是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但是并没有把它放到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195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中国人有个习惯,就是逢五逢十要大庆,那苏联本打算派谁来呢?
作者
沈志华
机构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出处
《中国企业家》
2008年第8期120-122,共3页
China Entrepreneur
关键词
赫鲁晓夫
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
苏联
中国
斯大林
米高扬
分类号
D829.512 [政治法律—外交学]
A84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
1
沈志华.
一九五六年十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一[J]
.历史研究,2005(2):119-143.
被引量:26
2
李鹏程著.毛泽东与中国文化[M]. 人民出版社, 1993
3
光祥.
毛泽东两次帮助赫鲁晓夫渡过危机[J]
.党史纵横,2008(4):48-4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余娟,吴丽娜.
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关系发展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J]
.党史博采(下),2011(1):22-24.
1
赵东苹.
米高扬在中共八大致词中讲“中国是俄国的儿子”[J]
.延边党校学报,2009,24(6):22-23.
2
张士义.
米高扬“报告”质疑[J]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7(1):19-27.
被引量:8
3
骆新强.
祖国统一专题[J]
.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16,0(1):77-83.
4
师哲.
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见米高扬[J]
.党的文献,1991(6):34-41.
被引量:7
5
郑为汕.
1949:米高扬密访延安[J]
.党史文汇,2004(5):21-23.
6
米高扬来访[J]
.神州,2008,0(7):64-68.
7
陆茂清.
新中国收回外国兵营记[J]
.党政论坛,2010(16):58-59.
8
刘诚,杨海英.
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的伟大创造──兼评米高扬报告中有关中国政党制度的言论[J]
.高校理论战线,2001(4):50-54.
9
刘诚.
论新中国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兼评米高扬报告[J]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1):21-24.
10
与米高扬谈判记录[J]
.党的文献,2005(2):7-7.
中国企业家
2008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