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3期94-96,共3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基金
重庆工商大学重点青年科研项目[编号:065101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6
-
1苏雪林.《沈从文论(节选)》,吴福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4页.
-
2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J].文艺报,1955,.
-
3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在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上的报告.文艺学习,1956,(4).
-
4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
5韩少功.《文学的“根”》[J].作家,1985,(4).
-
6王一川.媒介变化与京味文学的终结[J].求是学刊,2005,32(2):87-90. 被引量:3
共引文献166
-
1熊修雨.寻根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民族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4):57-63. 被引量:5
-
2周丹.阿城的文化之根——对儒道精神的探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2):8-10. 被引量:1
-
3李领,吴翔宇.生命文化意识与沈从文小说创作思维[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19-21. 被引量:2
-
4姚文放.中国审美文化的历史走向[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4):23-28.
-
5余放成,王昭.20世纪中国苦难平民小说的嬗变[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26(3):15-18. 被引量:2
-
6吕鹏娟.史铁生与“寻根文学”[J].文教资料,2008(17):20-22. 被引量:2
-
7王洪岳,刘绪才.试比较茅盾与新时期新潮文学对现代主义的接受方式[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4):38-42.
-
8刘学明.马桥方言与文化寻根[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102-105. 被引量:2
-
9陈建新.话语的力量——论当代文学中的知青作家[J].文艺争鸣,2004(5):54-56.
-
10段崇轩.马烽、赵树理比较论[J].文学评论,2004(5):66-70.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29
-
1戴伟华.唐代文学研究中的文人空间排序及其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1):17-24. 被引量:6
-
2李显卿.中国南北文化地理与南北文学[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1(3):21-25. 被引量:2
-
3徐剑艺.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学——当代城市小说的文化特征及其形成[J].文艺评论,1987(5):50-57. 被引量:6
-
4易光.心灵的秘史——读第代着冬《白羽毛的鸟》[J].当代文坛,1997(4):56-57. 被引量:2
-
5易光.未有终结的诱惑——第代着冬创作论[J].当代文坛,1994(3):67-69. 被引量:2
-
6第代着冬.延续幻想[J].当代文坛,1994(3):70-71. 被引量:1
-
7朱德发.城市意识觉醒与城市文学新生─—五四文学研究另一视角[J].东岳论丛,1994,15(5):60-67. 被引量:3
-
8孙逊,葛永海.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东京故事”[J].文学评论,2004(4):97-107. 被引量:7
-
9蒋述卓.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J].中国文学研究,2000(4):25-28. 被引量:16
-
10王均.现象与意象:近现代时期北京城市的文学感知[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7(2):28-36. 被引量:15
二级引证文献19
-
1颜红菲.当代中国的文学地理学批评[J].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1):57-59. 被引量:4
-
2杨赛.南朝文笔之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4):75-79. 被引量:1
-
3吴翔宇.抗战文学的民族性特征与话语建构[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6):81-85.
-
4李志艳.论中国古代文论资源对文学地理学的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2(9):122-129. 被引量:12
-
5孙巧云.陈之遴、徐灿夫妇流徙创作与地域生态关系刍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4):88-93.
-
6彭民权.文学地理学的体系建构与理论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3):86-91. 被引量:8
-
7李志艳.缘地诗学: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黄佩华小说创作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4(3):23-30. 被引量:1
-
8马晶.学科定位:文学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3):77-82. 被引量:5
-
9李志艳.第六次科技革命背景下文学地理学的科学性探讨[J].南方文坛,2015(6):84-88. 被引量:2
-
10陈一军.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3):38-42. 被引量:2
-
1陈永富.浅论“粗话”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J].成功,2011(11):278-279. 被引量:1
-
2李德明.文学与孤独[J].朔方,2000,0(12):72-74. 被引量:1
-
3张学昕,吴宁宁.“青春写作”的缺失[J].中国校园文学(青春号),2007,0(9):74-74.
-
4欣然.心灵的味道——读李富《谈盐就说咸有》感[J].地火,2012(3):159-160.
-
5徐永泉.释“功夫在诗外”[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19(1):28-30.
-
6陈波.塑造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 贵在和谐[J].时代青年(悦读),2008,0(7):68-68.
-
7态度[J].商务周刊,2005,0(8):13-13.
-
8聂军.古典艺术的丰碑,作家心灵的表白──谈格里尔帕策的古典悲剧《萨福》[J].外语教学,1994,15(3):75-79. 被引量:1
-
9张珊珊.传统的囚禁与现代的追求——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两性关系的类型及其评价[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6):183-185. 被引量:1
-
10张廷鑫.从莫言小说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评价[J].语文建设,2014(05X):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