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未完成的展示--1933-1948年的《子夜》接受研究 被引量:7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谈及《子夜》的接受,瞿秋白的这句预言广为人们所引征:“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之所以如此,固然与作者的预判变成了现实,以及作者的理论家地位使人们不能无视这一重要的声音有关,但我以为.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是,瞿秋白的这句断语,为后来者搭建了一个以文学史为基础接受《子夜》价值的思维起点,一个开放地、多向度地阐释《子夜》意义的话语平台,一个意犹未尽的言说《子夜》余响的广阔空间。特别是当“记录《子夜》的出版”已不证自明,但如何“记录”以及“记录”什么仍然是《子夜》进入审美接受的期待视野时,瞿秋白的论断.就成为人们切入《子夜》的最佳导引。
作者 陈思广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0-92,共3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瞿秋白.《<子夜>和国货年》,《申报·自由谈》1933年4月3日.
  • 2陈思.《评茅盾<子夜>》[J].涛声,1933,2(5).
  • 3禾金.《读茅盾底<子夜>》[J].中国新书月报,1933,3.
  • 4杨邨人.《茅盾的<子夜>》,《时事新报·星期学灯》1933年6月18日.
  • 5门言.《从<子夜>说起》[J].清华周刊,1933,39(5).
  • 6余定义.《评<子夜>》[J].戈壁,1933,1(3).
  • 7朱明.《读<子夜>》[J].出版消息,1933,.

共引文献5

同被引文献55

引证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1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