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检讨《古史辨》学理基础的一项早期尝试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罗香林有一篇少为人知的旧文,检讨了《古史辨》的学理基础。对该文进行简略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古史辨"学人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一些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演变。也可见中国史学界在思考一些史学的基本问题上,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作者 罗志田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历史系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1-137,共7页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8

  • 1梁启超.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A].饮冰室文集:四十[Z].北京:中华书局,1989.
  • 2佛应.读顾颉刚先生《古史辨》(续).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1933):59-60.
  • 3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自序(1930年11月)[A].古史辨(三)[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7.
  • 4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A].古史辨:第1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 5翟志成.冯友兰学思生命前传(1895-194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007,:123-123.
  • 6王国华.王静安先生遗书序(1936年)[A].王国维遗书:第1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A(文页).
  • 7佛应.《读顾颉刚先生(古史辨)》[J].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1933,1(1).
  • 8罗香林.《历史之认识》,香港亚洲出版公司,1955年.138-147页.
  • 9罗香林所著.《历史之认识(甲集)》,1944年出版.
  • 10香港版.《历史之认识》.

二级参考文献14

  • 1罗香林 张洁 杨燕丽选编.《回忆陈寅恪师》[A].张洁,杨燕丽选编.《追忆陈寅恪》[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 2蒋天枢.《陈寅恪先生传》.《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
  • 3佛应.《读顾颉刚先生(古史辨)》[J].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1933,1(1).
  • 4罗香林.《由古史辨讲至史事的本身与写的古史》(1933年),载《历史之认识》,香港:亚洲出版有限公司,1955年,第138-147页
  • 5政协广东省兴宁县委员会文史委员会所编.《兴宁文史》第13辑(1989年出版)
  • 6韩书瑞(Susan Naquin),于君芳合编.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 7韩书瑞..Peking:Temples and City Life,1400 - 1900..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 8顾颉刚.《与殷履安信》,1924年7月5日.
  • 9罗志田.《文字、实物与知识:“二重证据法”提出前后对“地下材料”的认知》,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9月.
  • 10周文玖选编.《朱希祖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38-341页.

同被引文献38

  • 1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J].中国文化,1995(2):224-237. 被引量:40
  • 2朱维铮.《顾颉刚铭“九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09年2月22日.
  • 3卡尔,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年新版.第89页.
  • 4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68页.
  • 5.《古史辨》第一册[M].,.第32页,第40页,第41页,第50页,第79页,第280页.
  • 6弗兰克·克默德 刘建华译.《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M].辽宁教育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 7卡尔.《历史是什么?》[M].New York,1962.第3页.
  • 8许冠三.《顾颉刚:始于疑终于信》.见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版
  • 9余英时.《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01页.
  • 10海登·怀特.《元史学》,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472页.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