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72,共7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10
-
1《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
2皇侃.《论语集解疏义》.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
3《晋书》.2000年,中华书局.
-
4.《旧唐书》[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第2356页.
-
5李兢.1978年:《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
6刘晓东.1999年:《匡谬正俗平议》.山东大学出版社.
-
7阮元.《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第113、117、118、118页.
-
8《宋本周易注疏》.
-
9.《隋书》[M].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97页.
-
10孙猛.1990年:《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共引文献104
-
1于广元.也谈“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兼与吴传飞、许建忠两位先生商榷[J].修辞学习,2002(3):28-28.
-
2潘文国.汉语研究:世纪之交的思考[J].语言研究,2000,20(1):1-27. 被引量:31
-
3邬国平.《玉台新咏》张丽华撰录说献疑——向章培恒先生请教[J].学术月刊,2004,36(9):74-81. 被引量:10
-
4黑维强.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针氈"考[J].西域研究,2004(4):65-70. 被引量:7
-
5张美华.浅析武则天定都洛阳的原因[J].历史教学,2002,0(12):12-15. 被引量:1
-
6于广元.也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兼与吴传飞先生商榷[J].古汉语研究,2001(2):96-96.
-
7何如月.碑刻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以《金石录》和《集古录》为例[J].考古与文物,2005(4):89-92. 被引量:5
-
8罗家湘.“典故”探研[J].中州学刊,2005(5):196-199. 被引量:5
-
9黄正建.唐代“士大夫”的特色及其变化——以两《唐书》用词为中心[J].中国史研究,2005(3):119-124. 被引量:13
-
10邓球柏.《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刍议[J].哲学研究,2005(10):36-41.
同被引文献31
-
1姜宁.《五经正义》编纂考[J].黑龙江史志,2014(15). 被引量:1
-
2曹诣珍.《毛诗注疏》版本流变考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3):70-72. 被引量:5
-
3乔秀岩.《礼记》版本杂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5):103-110. 被引量:11
-
4郑春汛.阮刻本《毛诗正义》引文校证[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6):65-69. 被引量:1
-
5北齐·魏收.魏书·儒林传(卷九十)[M].北京:中华书局,2003.
-
6唐·李延寿.北史·儒林传(卷八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2.
-
7钱宗武,陈树.论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两个版本系统[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1):24-28. 被引量:5
-
8李慧玲.阮刻《毛诗注疏》底本诸说之辨正[J].中华文史论丛,2008(1):273-298. 被引量:2
-
9李致忠.十三经注疏版刻略考[J].文献,2008(4):19-29. 被引量:8
-
10李慧玲.阮元《毛诗注疏校勘记》的两个版本辨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1):120-124. 被引量:1
-
1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正[J].广东社会科学,1999(4):36-41. 被引量:3
-
2陆玉林.经学传统与诠释型文化[J].中国哲学史,1993(1):116-121.
-
3刘芹.《经典释文》“过”字音义辨析[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9(5):165-167. 被引量:1
-
4纳国昌.经学传统文风小议[J].中国穆斯林,1997,0(5):19-23.
-
5曾军.传统经学、经学传统及其现代转型[J].孔子研究,2013(4):13-21. 被引量:4
-
6王利器.《庄子》郭象序的真伪问题[J].哲学研究,1978(9):53-56. 被引量:5
-
7王启涛.论魏晋玄学对语言学的深刻变革[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33-36.
-
8黄玉顺.撩开诗神面纱的一角──郭沫若对《周易》古诗的天才觉察[J].郭沫若学刊,1995(2):12-18. 被引量:2
-
9卢子震.浅谈经学传统的思维特点与求实精神[J].孔子研究,1996(1):19-24.
-
10徐道一.试论《周易》与持续发展[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4(6):163-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