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结与释放--从作者的人生困境与心理语境中把握《野草》意蕴
被引量:9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31,共12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23
-
1高旭东.《鲁迅:在医生与患者之间》[A].叶舒宪主编.《文学与治疗》[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162页.
-
2《欣慰的纪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12月,第24页.
-
3.《鲁迅杂文全集》[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4页.
-
4陈子善,王自立编.《郁达夫忆鲁迅》.花城出版社,1982年.第36页.
-
5《鲁迅全集》第14卷第778页注[6].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
6施太格缪勒,《当代西方哲学主潮》中译本,上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82页.
-
7[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国际文化公司,2000年10月,第240、242页.
-
8.《鲁迅全集》第11卷[M].人民文学出版,1981年版.第413页.
-
9.《鲁迅全集》第10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2-244、244-245、243页.
-
10丸尾常喜,秦弓.复仇与埋葬——关于鲁迅的《铸剑》[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3):73-93. 被引量:21
二级参考文献32
-
1.《鲁迅全集》第11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254页.
-
2.《鲁迅全集》第1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3.《鲁迅全集》第2卷[M].,.第121页.
-
4.《鲁迅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679页、第680页.
-
5鲁迅.坟·摩罗诗力说[M].1907.
-
6列夫·舍斯托夫.在约伯的天平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
7许寿裳:<鲁迅的精神>,<我所认识的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76页.
-
8[4]<鲁迅全集(2)朝花夕拾·小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9页.
-
9<鲁迅全集(2)野草·风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2页.以下引文不特别加注者,均出于此文.
-
10<鲁迅全集(12)书集·341009致萧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共引文献121
-
1张永强.论鲁迅《铸剑》的复仇美学[J].上海鲁迅研究,2021(3):110-125.
-
2刘骥鹏.鲁迅的兄弟题材创作与“该隐杀弟”[J].东方丛刊,2008(4):130-135.
-
3王苹,程冷杰,PieterBekker.乔依斯和鲁迅比较研究:写作和治疗[J].鲁迅研究月刊,2004(9):41-49. 被引量:4
-
4王守仁.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与中国社会现代价值观的构建[J].外国文学评论,2004(4):99-104. 被引量:17
-
5孔焕周.论老舍抗战时期的话剧创作[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5):33-40. 被引量:1
-
6鲍国华.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几则笔记[J].鲁迅研究月刊,2004(12):52-56. 被引量:2
-
7孙玉石.北大新演剧与五四文化批评品格——以鲁迅与魏建功关于爱罗先珂的笔墨之交为中心[J].鲁迅研究月刊,2002(7):4-22. 被引量:4
-
8胡兆铮.水的赞歌——鲁迅小说《铸剑》新解[J].甘肃社会科学,2001(5):69-70.
-
9竹潜民.中国国民性“密码”和“原点”探秘——兼与汪卫东先生商榷[J].鲁迅研究月刊,2002(2):68-73. 被引量:3
-
10张杰.鲁迅与刘师培的学术联系[J].鲁迅研究月刊,2000(6):56-60.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96
-
1陈佳.周作人翻译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探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1):182-192. 被引量:3
-
2任静文.绝望与反抗的双重变奏——兼论鲁迅《野草》的主体意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S1):183-188. 被引量:1
-
3王宗凡,徐续红.“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从《孤独者》看“兄弟失和”对鲁迅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3):75-80. 被引量:4
-
4吴小美,封新成.“北京的苦闷”与“巴黎的忧郁”——鲁迅与波特莱尔散文诗的比较研究[J].文学评论,1986(5):67-79. 被引量:9
-
5钱林森.孤独灵魂的拷问与生存体验的求证──鲁迅与波特莱尔[J].中国比较文学,1998(3):32-44. 被引量:3
-
6汪卫东.错综迷离的忏悔世界──《伤逝》重读[J].鲁迅研究月刊,1998(10):37-46. 被引量:12
-
7张忆.情无尽,长歌音不绝──《伤逝》语言的音乐特质[J].鲁迅研究月刊,1996(5):25-28. 被引量:8
-
8罗嘉慧.论鲁迅与西方现代派[J].鲁迅研究月刊,1995(1):16-21. 被引量:2
-
9刘起林,易瑛.《伤逝》主题内核: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25(4):106-109. 被引量:11
-
10陈漱渝.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前后[J].鲁迅研究动态,1985(5):10-18.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9
-
1陈佳.从《散文小诗》到《野草》——论翻译《巴黎的忧郁》对鲁迅散文诗创作的影响[J].现代中文学刊,2023(5):59-68. 被引量:1
-
2王宗凡,徐续红.“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从《孤独者》看“兄弟失和”对鲁迅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3):75-80. 被引量:4
-
3王宗凡.“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从《孤独者》看“兄弟失和”对鲁迅的影响[J].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教与经济研究),2009,7(1):50-55.
-
4刘骥鹏.被封口的“我”与滔滔不绝的“他者”——《墓碣文》之探究[J].文艺争鸣,2012(9):76-80. 被引量:1
-
5朱崇科,陈沁.鲁迅作品中的“兄弟失和”纠结及其超克——以《伤逝》为中心[J].文艺争鸣,2015(11):73-81. 被引量:4
-
6赵学勇,吕惠静.新世纪《野草》研究与鲁迅研究转型[J].学习与探索,2016(11):152-161.
-
7周逢琴.周氏兄弟失和后的潜对话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1):18-21.
-
8王风.《野草》:意义的黑洞与“肉薄”虚妄[J].学术月刊,2021,53(12):151-167. 被引量:4
-
9王风.《野草》:意义的黑洞与“肉薄”虚妄[J].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2(4):138-15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5
-
1陈佳.从《散文小诗》到《野草》——论翻译《巴黎的忧郁》对鲁迅散文诗创作的影响[J].现代中文学刊,2023(5):59-68. 被引量:1
-
2朱崇科.“立人”的“出悌”切入与多维验证:重读《弟兄》[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3):22-31.
-
3张芬.“苦”的政治与“生”的脱嵌——《死火》一解[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2(4):292-303.
-
4祁豫,赵玉霞.论《孤独者》中魏连殳的死因及其内涵[J].文山学院学报,2015,28(4):71-74.
-
5朱崇科,陈沁.鲁迅作品中的“兄弟失和”纠结及其超克——以《伤逝》为中心[J].文艺争鸣,2015(11):73-81. 被引量:4
-
6朱崇科.互看的奇特与灵思:《墓碣文》重读[J].鲁迅研究月刊,2016(1):18-23. 被引量:6
-
7朱崇科.鲁迅小说中的革命话语[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4):75-80. 被引量:1
-
8梁建先.魏连殳为什么“孤独”?——关于《孤独者》的几个问题[J].鲁迅研究月刊,2019(4):18-25. 被引量:4
-
9陈沁,朱崇科.从立人到立国的尝试隐喻及其破灭——解读《伤逝》的一种视角[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5):23-29.
-
10李宗刚.现代社会的主体性确立与传统社会的关系裂变--以鲁迅、周作人周氏兄弟失和作为考察对象[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5):130-140. 被引量:5
-
1哈琴.识读张晓风散文[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6(7):54-56.
-
2裴春芳.“私典探秘”的独创与偏至──评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288-296. 被引量:4
-
3金梅.杂谈《瓶外卮言》及其他[J].文学自由谈,2011(2):135-142.
-
4王好.格调可否再高雅一点[J].作文升级,2009(8):7-7.
-
5李不学.时人喜“大”[J].辽河,2007(12):80-80.
-
6张翼扬.探析心理语境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以钱锺书《围城》中方、唐二人的交际过程为例[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7(1):166-168.
-
7纪德君.明清时期文人小说家“发愤著书”纵观[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9):72-77. 被引量:1
-
8海子.爱情诗集[J].西部(新文学)(上),2012(5):84-84.
-
9周建苗.真心假项链[J].小说月刊,2015,0(9):50-50.
-
10陶震华.试论约翰·济慈审美倾向的“非”唯美性(英文)[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4):8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