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艾滋病歧视、排斥及消解策略研究——基于艾滋病感染者所处社会环境类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当前公众对艾滋病普遍的畏惧下,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艾滋感染者所面临的社会歧视和排斥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文章结合感染途径与感染密度两个纬度划分出接纳型、接纳型排斥、排斥型接纳、完全排斥四种艾滋感染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类型,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消解歧视及救助艾滋感染者的建议。
作者
秦广强
张娟娟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出处
《青年探索》
2008年第3期23-27,共5页
Youth Exploration
关键词
艾滋感染者
社会歧视
排斥
社会环境类型
救助
分类号
D668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F760.4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1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396
同被引文献
82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23
参考文献
13
1
刘能.
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歧视:中国乡村社区中两类人群的一个定量分析[J]
.社会学研究,2005(6):136-164.
被引量:82
2
高云,王曙光.
艾滋病干预实践中社会理论的鉴别分析[J]
.社会科学研究,2005(1):116-121.
被引量:12
3
黄家亮.
论社会歧视的社会心理根源及其消除方式——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社会歧视[J]
.思想战线,2005,31(5):89-93.
被引量:42
4
王雨田.
略论社会环境[J]
.社会科学战线,2002(1):199-204.
被引量:6
5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J]
.山西政报,2006(10):12-19.
被引量:2
6
张有春,李晓林.
艾滋病宣传报道中歧视现象的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2005,21(6):473-475.
被引量:27
7
潘绥铭,黄盈盈,李楯.
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6(1):85-95.
被引量:69
8
曹晓斌,庞琳,吴尊友.
AIDS相关歧视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消除策略[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3):235-236.
被引量:60
9
王若涛,张有春.
艾滋病引起的社会学问题[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3):32-36.
被引量:12
10
张智.
污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178-179.
被引量:14
二级参考文献
171
1
梁惠.
论道德偏见[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27(3):45-49.
被引量:2
2
中国大陆性病蔓延的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研究[J]
.浙江学刊,1998(1):21-29.
被引量:4
3
方文.
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J]
.社会学研究,2005(1):25-59.
被引量:116
4
孙江平.
艾滋病的社会属性及在中国的映射[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6):469-470.
被引量:9
5
曾阳,常春,吕姿之,高源.
医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效果追踪评价[J]
.中国健康教育,1999,15(11):20-23.
被引量:31
6
张北川.
AIDS防治工作亟需深入认识和探讨的若干问题(1)[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1):66-69.
被引量:33
7
潘绥铭.
无法回避的存在——透视“性产业”的存在形式[J]
.社会学家茶座,2002(1):66-70.
被引量:2
8
陈映芳.
“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
.社会学研究,2005(3):119-132.
被引量:525
9
任晓晖.
以妇女为本的艾滋病预防教育[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2):127-127.
被引量:5
10
张有春,余冬保,方蕙,贾勇,胡翼飞.
中国艾滋病相关政策决策过程的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2):131-133.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396
1
周海涵.
人际维系与群体构建:“艾滋人群”线上社区的情感交往[J]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1(3):159-177.
2
邢继雯,谢志强.
灾害应对中的“立体式”治理格局——一核多中心合作共治的镜像[J]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3(3):39-47.
被引量:2
3
韩玉祥.
“风险恐慌”及其现代化治理——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恐慌情绪为例[J]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0(7):8-16.
被引量:2
4
施海泉.
1950年代英国反漫画运动成因探析[J]
.新闻传播,2020(21):4-7.
5
胡雨濛,邱子君.
网络志愿者的利他实践——以艾滋病虚拟社区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23,9(1):35-41.
被引量:1
6
任兵,陈志霞.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污名化情境及其治理策略[J]
.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2023(4):33-45.
7
洪佩,邓泉洋,费梅苹.
文化分类与制度区隔:社会边缘群体污名形成的双重逻辑[J]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21(1):50-72.
8
史晓浩,王毅杰.
流动儿童城市社会适应结构与策略选择——以个案叙事中时间指向为视角[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52-58.
被引量:19
9
谷子菊.
为“留守儿童”去污名化——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3):109-110.
被引量:8
10
桑子青,顾凡.
农民社会歧视现象分析[J]
.社科纵横,2008,23(1):136-138.
同被引文献
82
1
刘娟娟.
对艾滋病患者的归因及帮助研究[J]
.青年研究,2004(7):38-42.
被引量:3
2
张文宏,阮丹青.
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J]
.社会学研究,1999(3):14-19.
被引量:248
3
龚振黔.
论人的活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J]
.贵州社会科学,1999(6):44-47.
被引量:1
4
李强.
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
.天津社会科学,1998(1):66-69.
被引量:434
5
王军.
人的社会性探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3(4):53-54.
被引量:1
6
王谨.
农村艾滋病患者日常人际交往中的社会排斥研究——以河南省ZQ村的调查为例[J]
.消费导刊,2009(6):30-31.
被引量:2
7
罗文进,王小锋.
安全感概念界定、形成过程和改善途径[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19(5):5-9.
被引量:32
8
高云,王曙光.
艾滋病干预实践中社会理论的鉴别分析[J]
.社会科学研究,2005(1):116-121.
被引量:12
9
陈永聪,陈莹,王学良,李崇善.
AIDS相关羞辱与歧视的研究进展[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6):477-478.
被引量:37
10
吴宪洲.
试析从众心理的危害[J]
.渭南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4(1):78-79.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7
1
周平(综述),俸卫东(审校).
艾滋病社会歧视成因分析及消除策略[J]
.健康天地(学术版),2010,4(2):105-106.
被引量:3
2
余翠娥.
国内艾滋歧视研究中的几个误区及应对策略[J]
.医学与哲学(A),2010,31(8):27-29.
被引量:2
3
侯欣,周晓春,吕鹏.
大学生从事艾滋病志愿服务情况的调查[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0(6):15-19.
被引量:4
4
李贞贞,王红红.
艾滋病相关歧视社会心理学因素及对策的研究现状[J]
.护理研究(下旬版),2014,28(3):1029-1032.
被引量:11
5
刘川林.
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歧视问题研究及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J]
.小品文选刊(下),2017,0(1):144-146.
6
周芳名.
乡村“关系疏离”与个体安全感研究——以鄂东某村艾滋病人为例[J]
.劳动保障世界,2016(3X):74-78.
7
王小平,王晓东,陈子煌.
艾滋病污名研究述评[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9(S1):127-131.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23
1
周海燕.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对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与病耻感的影响[J]
.名医,2020(9):182-183.
被引量:2
2
刘春梅.
健康教育课对工科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态度即时效果评价[J]
.中国健康教育,2012,28(6):457-459.
被引量:7
3
周艳,王淑清,杨甜甜,赵梦媛.
医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展望[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2):250-252.
被引量:18
4
谷军荣,刘民建,王琼,蒋作富,廖建英,吴杰.
社区工作人员的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分析[J]
.海南医学,2015,26(9):1380-1382.
被引量:5
5
宋丽梅,张志宏.
艾滋病社会歧视成因分析及消除方法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3-4.
被引量:3
6
如何编写参考文献[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4-4.
7
陆春燕,石素洁,陈金丽,黄艳,翁艺.
感知歧视干预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影响[J]
.右江医学,2015,43(6):729-732.
被引量:3
8
王永俏.
HIV携带者及AIDS患者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J]
.内科,2016,11(1):43-45.
被引量:3
9
付思云,陈庆玲,刘宏,朱海燕.
云南省AIDS病人的攻击性问卷中文版调查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11):879-882.
被引量:1
10
陈素绸.
艾滋病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4):240-242.
被引量:8
1
西安东十一道巷聚会点:红丝带编织的爱[J]
.中国宗教,2012(10):72-73.
2
王学君.
越南革新开放中的社会稳定问题[J]
.东南亚研究,1998(3):2-4.
3
中国周边[J]
.财经,2005(12):10-10.
4
王小.
艾滋病防控难题:隐形的威胁[J]
.科学新闻,2010(23):56-58.
5
江东.
尼日利亚第一杀手:艾滋病[J]
.中外文化交流,2003(1):48-49.
6
信息安全不能做减法[J]
.创造,2016,24(8):6-6.
7
刘爽.
浅析艾滋病犯罪嫌疑人羁押问题[J]
.商,2013(9):170-170.
8
喻尘.
第一种危险[J]
.中国社会导刊,2003(1):16-17.
9
张路.
保卫嘉拿芬——基因诉讼战硝烟弥漫[J]
.科技文萃,2001(6):31-32.
10
陈振和.
“非权力化”可以有两种理解[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9(1):15-15.
青年探索
2008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