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我这一辈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语言规划与现代化"专栏责任编辑李开拓先生要我提供评介中国语文现代化领军人物,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创建者,著名语言学家王均先生的文章,我费尽琢磨:哪一篇能代表呢?记得某位哲人说过:惟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好了,我手里有一篇王先生的《我这一辈子》,曾发表在《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简讯》(第32期)的《庆祝西南联和大学成立65周年纪念特辑》(2002年10月)上,知道的人并不多。如在《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发,应属首次正式发表。2002年11月7日,我从武夷山开完会飞经北京,晚上到王先生家去看望先生并汇报会议情况。先生拿出《特辑》对我说:"你赶上了,这一册就送你,别人就不给了。"我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通读,受益匪浅。大师云集、学术自由、民主风气蔚然成风,泥草房的西南联大短短9年时间培养出了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研究员、编审、高级工程师和各级干部难以数计。这个大学是怎么办的?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蒋梦麟说: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我们再摘几段扬振宁的话: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它的学生素质,而不是它的设备。我到北大、清华去,他们告诉我,物理课本有四大厚本,学生喘不过气来。一个喘不过气的学生,今后不可能做得很好。他必须是一个活生生的学生,将来才行。整个东亚教育的哲学,太使一个人受拘束。中国的学生是知识太多了,活的思想太少了。我认为,知识的积累并不是目的,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训练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人。独立思考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但不能本末倒置。王均先生成长于这所大学,先生把书送给我是让我受教育。我愿意把这种厚爱与大家分享,如果各位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就算我没白费工夫。原文较长,由于版面限制进行了整理,如有失误,全由本人承担。有兴趣者,可拜读原文。
作者 王均 陈永舜
出处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92-95,共4页 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