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现代电影技术》
2008年第6期13-16,12,共5页
Advanced Motion Picture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14
-
1陈凡,刘志平.数字电影制作与放映格式的探讨[J].影视技术,2004(11):10-14. 被引量:1
-
2张敏,徐江华,杨明朗.TRIZ中的理想化对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06,27(3):162-164. 被引量:10
-
3陈振华.光和眼睛[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58:30-36.
-
4孙延禄.3D电影技术的新进展[J].现代电影技术,2008(3):3-6. 被引量:5
-
5Michael V.Copeland,陈晔.3D电影热潮,谁与共舞?[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8(23):30-31. 被引量:1
-
6陈纾.三维时代:立体电影的“第四次浪潮”[J].闽江学院学报,2009,30(4):105-108. 被引量:1
-
7高五峰.数字3D立体电影的技术与发展[J].当代电影,2009(12):13-19. 被引量:13
-
8张雅丽,马士超,张韬.数字3D立体电影技术之深度分析[J].现代电影技术,2010(5):6-14. 被引量:9
-
9田宇,呼文来,徐雪楠.半导体激光器拍摄全息图的研究[J].物理实验,2010,30(8):24-26. 被引量:4
-
10田长乐,廖祥忠.3D电影及其发展展望[J].当代电影,2011(4):153-157. 被引量:9
引证文献5
-
1孙为,蒲小琼.《地心游记》刮起3D旋风——虚拟现实技术带领数字立体电影大踏步发展[J].作家,2008,0(24):253-253. 被引量:1
-
2陈栩翔,陈凡,付博.从数字电影放映机演变看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发展趋势(续)[J].现代电影技术,2008(10):26-29. 被引量:1
-
3管永军,金武,牛小宁.3D偏振演示实验[J].物理实验,2011,31(12):1-3. 被引量:5
-
4赵新军,付长晓.基于TRIZ理论的3D放映技术发展分析[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4(4):73-76.
-
5吴务源,方建庄.数字立体电影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探析[J].现代电影技术,2014(7):42-4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8
-
1陶克彦,朱宁.论艺术院校VR教学面临的困惑[J].动漫研究,2021(1). 被引量:1
-
2黄桦.3D立体视觉探究活动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0):41-43. 被引量:1
-
3陈方平,祁铮.布儒斯特角的测量方法[J].物理实验,2012,32(11):41-43. 被引量:10
-
4谭晓春,祝云峰,曲胜艳.光的偏振现象演示仪[J].物理实验,2013,33(3):18-20. 被引量:6
-
5丁兰,魏巍.吸收型偏光片制作及测试实验[J].物理实验,2014,34(10):21-25. 被引量:2
-
6刘鑫,张文祥,边莉,刘建霞.电磁场与电磁波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1):87-89. 被引量:4
-
7陈凡,朱国华,籍雪炜,徐鹤然.从数字放映系统的演变看数字影院技术的发展趋势(四)[J].现代电影技术,2017(8):13-17. 被引量:4
-
8刘一乐,董小庆,代珍兵.3D立体效果演示仪的制作[J].物理教学探讨,2019,37(11):49-50.
-
1电影科研所50周年庆典[J].现代电影技术,2009(1).
-
2许浅林.俄罗斯未来的电影院概述[J].影视技术,2002(6):11-12.
-
3谢江萍.好莱坞如何面对明日经济的挑战——数字电影所带来的喜与忧[J].影视技术,2002(7):24-24.
-
4中国电影科研所展示多项数字电影国产化研究成果[J].现代电影技术,2011(1):60-61.
-
5鲁俊.《纸上天下的不败神话》艺术剖析[J].视听纵横,2016,0(3):94-95.
-
6虞继平.管窥立体电影反应技术发展[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3):209-209.
-
7杨玥,郑素霞,许忠斌.微纳米技术在工业装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轻工机械,2011,29(4):117-120. 被引量:5
-
8高五峰.从2013年BIRTV展会看数字3D电影新技术对影院的影响[J].现代电影技术,2013(10):10-11.
-
9汪菁.电影节上的放映员[J].大众电影,2006,0(24):27-27.
-
10郑华东,叶文福.KDON-250/1500型空分设备投产总结[J].深冷技术,1998(5):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