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民国时期学校社会课程价值取向的嬗变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课程目的。新学制的诞生与社会课程的出现,一改我国学校课程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倾向于个体本位;国民党统治确立后,政治上的统一,教育政策的制度化,社会课程价值取向复归于社会本位,并最终归宿于"国家"的政策和政府的政治理念。回顾民国时期学校社会科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或许能对当今社会科教育的推进有所裨益。
作者 阳光宁
出处 《池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11-115,共5页 Journal of Chizhou Universit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0

  • 1丁晓先.小学社会科教学纲要,1924(01).
  • 2韩波.沈阳市试行“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思考[J].历史教学,2007(11):16-17. 被引量:1
  • 3王平.对综合课程实施困境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15(1):38-41. 被引量:5
  • 4"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学者们一般称之为"社会科".
  • 5民国时期,初中社会科并没有真正实施.本文主要以小学社会科为例.
  • 6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1987.
  • 7学校施行党化教育办法草案,1927(08).
  • 8丁晓先.社会科课程纲要,1924(04).
  • 9郭雯霞.中日两国小学社会课的比较研究--一个社会认识教育论的视角,2005.
  • 10陈侠.近代中国小学课程演变史,1944.

二级参考文献34

共引文献34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